分享写作范文、写作素材
每天为您分享优质范文素材!

安乡一中2022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名句

安乡一中2022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命题人:龚德国审题:高三语文备课组

本试卷分选择题(12道)和非选择题(11道)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

进入新时代,如何在文化消费和媒体环境日趋复杂的条件下,实现社会效应、艺术创新、市场认可的多重抵达,成为主旋律影视作品的最大挑战。通过对庆祝建党百年重大主题作品的观察,我们欣喜地发现影视工作者纷纷从革命先辈和中国人民追梦圆梦的奋斗历程中挖掘故事素材,呈现出革命历史、英雄人物、时代成就、脱贫攻坚、抗击疫情等多题材展示,故事片、文艺片、纪录片、动画片等多门类呈现,历史片、战争片、青春片、谍战片等多类型融合的现实主义特色和史诗品格。

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历史,挖掘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展现我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伟大历程,是这些创作最突出的特点之一。电视剧《光荣与梦想》从中共一大开始一直讲到抗美援朝,全景展现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站起来的过程。创作者特别注重还原历史现场,使观众能切身去感受革命历史环境下人物的实际处境和心理状态,从而赋予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充分的逻辑规律。

面对新的历史方位、时代潮流、生活风尚,积极投身火热的新生活,在真实和细微的场景中为百年来党的奋斗历程和丰功伟绩,特别是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寻梦追梦过程书写放歌,也是建党百年主题创作题中应有之义。比如,电视剧《大江大河2》以几位主人公的奋斗历程,展现了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经济领域的改革、社会生活的嬗变、政治领域的变革,刻画了改革实践者们探索、觉醒和变化的历程。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重大主题影视剧具有彰显家国情怀和实现个体认同的价值功能,最重要的是要抒发好人民群众对党的拥护热爱之情。此前《焦裕禄》《攀登者》《中国机长》等优秀作品将高昂宏大的时代精神和炽热细腻的情感抒发有机缝合在镜头语言中,营造真实情境,使人们产生共情,唤醒大众的集体记忆和爱国热情。

遵循这一成功经验,诸多建党百年主题创作影视剧都特别注重从日常生活的视角切入,细膩展示个人抉择与国家历史命运间的内在关联,在影像编码的询唤里实现革命精神与爱国主义传统的价值认同与文化归属。例如,《觉醒年代》里,陈独秀、李大钊等人边嗑瓜子边商讨革命大计,展现了主人公丰富的内心世界。《山海情》里,基层干部马得福帮村民修水渠、建学校,经常骑着破旧的自行车四处奔波,以生活化的细节令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影视从业者还借鉴短视频、微电影等形式的成功经验和传播优势,打造单元式、微小型、拼盘化的作品,在短小精悍、新颖生动的形式中实现政治性、时代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的结合圆融。例如,百集微纪录片《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采取短小精悍的短视频形式,撷取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复兴历程中的100个重要事件,用100个历史故事反映出百年大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在小成本、小制作中体现大情怀、大主题。

建党百年是回顾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进而激励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里程碑,新时代影视工作者要遵循用心、用功、用情的原则,奉献更多以导向为魂、内容为王、创意制胜的精品力作,为百年大党引吭高歌。

(摘编自田刚健《银幕荧屏响起红色集结号—一建党百年重大主题影视创作集中涌现》)

材料二

红色经典电影影片画面与当代人审美具有一定距离,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对红色经典电影也可能有所淡忘,在这种背景下,改编翻拍红色经典电影成为历史必然。这不仅是影视界传播红色文化基因的重要路径,也可嬗变为一种社会文化时尚。但由于主客观因素迥然有别,改编中既有一些平淡庸常甚至落入“三俗”歧路的失败案例,也不乏成功范例。

如何才能将红色经典电影改编成好的影视剧呢?当代影视工作者只有守正创新、继承发展,主动顺应当今时代的社会文化语境,从当下观众的精神需求和审美情趣出发进行艺术考量,正确把握和科学处理历史和现实、传承和变革、教育和娱乐、怀旧和趋时的关系,才能成功实现红色经典电影的当代传承。

首先,应赋予红色经典电影改编作品以现代意识和人文情怀。这是当今时代的重要精神标识,也是包括影视剧在内的一切文学艺术所应尊奉的重要价值理念。近年来由红色经典电影改编而成的影视剧在戏剧冲突、细节铺陈、历史认知等方面做出更为细致丰富的艺术表达,不仅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审美价值观,而且诠释了革命英雄自我意识觉醒的内在动因,使英雄人物的思想行为更加符合历史逻辑和人性逻辑,也使主流价值的阐释更具有说服力。

其次,应拓展银幕荧屏叙事的历史空间。近年来我国红色经典电影改编影视创作的重要特点,就是延展了叙事的历史空间和维度,重新构建了红色经典电影的历史生活图景。在改编和翻拍红色经典电影时,应运用大历史观思维和多维视角统摄复杂历史,使历史的丰富性得以充分释放和真切演绎,以实证姿态实现对真实历史的深情回望。

再次,注重对英雄人物形象的个性化诠释。我们党的历史对于当下的年轻观众来说是抽象的,需要通过具体的英雄人物加以体现。在当代红色经典改编的影视剧中,创作者对英雄人物形象进行了个性化描摹和真实性描绘,巧妙地在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中融入人性伦理和个人情感,从而使改编影视剧在大众文化的广阔范畴内赢得观众的认同和共鸣。

(摘编自刘金祥《红色经典的当代传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时代主旋律影视作品以实现社会效应、艺术创新、市场认可的多重抵达为最大挑战。

B.从日常生活视角切入,营造真实情境的主旋律影视作品更容易令观众产生共情,赢得肯定。

C.红色经典电影拍摄年代久远,人们对此可能有所淡忘,因此要对红色经典电影进行改编翻拍。

D.我们进行文学艺术创作必须关注现代意识和人文情怀这个当今时代的重要精神标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前反映革命历史题材的主旋律影视作品没有还原历史现场,并且人物命运的逻辑规律也很混乱。

B.主旋律影视作品只有在刻画新时代共产党人寻梦追梦过程的细微场景中才能展现新时代的精神风貌。

C.新时代红色经典电影能否被成功改编成影视剧,取决于创作者能否正确处理好主客观因素之间的关系。

D.我们对红色经典电影进行改编时,对英雄人物形象进行有力的个性化诠释是重中之重。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最能支持“新时代主旋律影视作品能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历史,挖掘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电影《1921》从国际化视野叙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热血故事,以丰富的生活细节塑造了中国共产党人群像。

B.电视剧《理想照耀中国》面向全社会征集故事,从来稿中甄选出优质选题,形成了全民共创的生动局面。

C.《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采取短小精悍的短视频形式,在小成本、小制作中体现大情怀、大主题。

D在改编红色经典电影时要正确把握和科学处理历史和现实、传承和变革、教育和娱乐、怀旧和趋时的关系。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4分)

5.材料一称庆祝建党百年重大主题作品中呈现出现实主义特色和史诗品格,请结合材料一对《大江大河2》的介绍,谈谈你的理解。(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龚州石蒙福森

明朝成化十一年,陈文瑜调任龚州知县。他带着两名随从、一个书童,坐一叶扁舟,沿江南下。其时,正是阳春三月,草长莺飞。一路江水苍茫,烟波浩渺。没过几日,古城龚州将近,陈文瑜走出船舱,伫立船头,眺望两岸景色。杏花烟雨,桃红柳绿,陈文瑜诗兴顿起,吟道“龚州平原小路斜,两岸村落百姓家。眼前分明桃源景,只欠溪流泛落花。”此时,江风吹拂,衣衫飘飘,龚州城郭遥遥在望。

至龚州渡口,下船登岸。码头上,县丞丁大典带着县衙一干人等及当地富豪乡绅等候已久。

寒暄毕,陈文瑜抬头看见岸边不远处,隐约有一庙宇,气象巍峨,问道:“丁大人,这是什么地方?”

丁大典答道:“此渡口名曰将军古渡,那寺庙叫伏波寺。相传,汉伏波将军马援率军平定交趾,路过此地,其时天色已晚,不知江水深浅,大军江而过,安然无恙,军队驻扎岸边,次日清早,才惊见江水之深,若非神助,岂能渡过?邑人感念上苍,遂建庙立碑,年代久矣。”

陈文瑜打发众人先行回去,他独自一人,沿石阶而上,至寺庙。寺院果然气势不凡,香火鼎盛。寺中方丈了然大师闻知来者乃新任知县,连称“贵客”,敬茶让座,奉为上宾。

聊天中,陈文瑜得知了然大师佛法高深,擅占卜,通晓术数,遂笑同自己前程。了然道“大人学识洲博,文采风流,更兼清正廉明,爱民如子,自然前程锦绣,官运亨通。”

陈文瑜笑了笑。暮色降临,他告别而去。

陈文瑜到任后,白天理政,晚上读书,转眼一月有余。在这月里,陈文瑜总觉得龚州和其他地方有什么不一样。

一日,陈文瑜独自微服外出。他想看看龚州的士农工商、风土情,了解一下民间疾苦。

不知不觉,陈文瑜便走出了龚州城,到了郊外。

一路碧草翠烟,春色如绣,陈文瑜到了江边。

岸边,有人拿着铁锹铁钎在低头寻找着什么。再往前走,人越来越多。远远看去,那些人似甲虫一般在蠕动着。

陈文瑜颇觉惊奇---此时,风和日丽,春暖花开,正是农忙时节,该插秧种豆了。可他一路走来,发现不少农田被抛荒,杂草丛生。的田地即使有人耕种,也是妇孺老幼在忙活,青壮年男人去哪儿了?原来,他们都在这里呢。

一问,原来他们在寻找奇石。

“奇石?啥奇石?”陈文瑜问。

一个老人告诉他,几年前,韩雍率军平定大藤峡侯大苟之乱,路过此地,龚州知县向他进献了一块奇石。韩雍转送给了上司。不久,朝廷的达官贵人盛传龚州产奇石,广西知府每年向他们进献大量奇石。此后,龚州百姓被逼没日没夜地寻找奇石、再无宁日,可是,哪有那么多奇石啊!送上去的石头,很少有遂知府大人心意的。如此,轻则责罚鞭打,重则坐牢杀头!

陈文瑜倒吸了一口冷气---怪不得龚州百业萧条,田地荒芜,民生困苦,原来如此啊!

当得知陈文瑜就是新任知县后,他们纷纷是跪倒,哭声遍野:“请大人救龚州百姓于水火!”

陈文瑜眼含热泪,一一扶起他们,问:“近来可否找到了奇石?”

“找到了一块,请大人过目。”

陈文瑜掀开红布,但见此石通体雪白,晶莹透彻,如一幅画:白雪皑皑的原野,空旷无人,冷月无声。有一纹路,似一枝红梅,虬枝峥嵘,树影扶疏,几朵梅花在冰天雪地里尽情绽放,仿佛有一股淡淡的幽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它形神兼备,惟妙惟肖,一白一红,相得益彰。

“此石起名了吗?”陈文瑜问。众人摇头。陈文瑜道:“不如就叫‘踏雪寻梅’吧。”

那天晚上,陈文瑜的房间里一直亮着灯。他辗转反侧,一夜无眠。

几日后,陈文瑜吩咐丁大典留守县衙,他要亲自将此石送至省城。

在江边,正欲登船,陈文瑜意外地遇到了然大师。了然大师得知陈文瑜要送奇石去省城,不知怎的,他怅然若失。陈文瑜忽然想起昨晚梦见两只狗在对吠,不知凶吉。

了然大师喟然叹道:“两犬对吠,乃‘狱’字也。大人此去,恐有牢狱之灾,甚至……望大人谨慎。”

陈文瑜默然不语,良久,拱手作揖,告别了然,登船而去,孤帆一片,渐行渐远。此时,江风吹拂,衣衫飘飘,龚州城郭遥遥在望。孤帆片,渐行渐远。一叶轻舟去,人隔万重山,他如轻拂的江风,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离开了到任仅仅月余的龚州。

陈文瑜再也没有回来。此石送到京城后,辗转入了皇宫,嵌在御花园里。一日,皇上带众大臣观赏游玩,见石头上有蚂蚁在蠕动,近前一看,隐约聚成一行字:佞臣苛政,百姓遭殃;民间疾苦,谁人可知?

这字,显然是有人用蜜糖写上去的。

皇上龙颜大怒,下令彻查送石者。

陈文瑜和广西知府被捕入狱,不久就被杀了头。朝廷诏令:“龚州地处蛮荒之地,少有教化;其地石质低劣,不许再入宫廷京畿重地,违者杀无赦!”龚州百姓如释重负,跪倒在江边,哭声震野。

史载,陈文瑜临刑时,电闪雷呜,天昏地暗,风雨交加。那场雨下了七日七夜,京城洪水滔天,几成泽国。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描写了龚州优美的景色,烘托了陈文瑜调任龚州知县的志得意满。

B.陈文瑜至龚州,县丞丁大典等人迎接,可陈文瑜不喜欢排场,便将他们打发了回去。

C.丁大典介绍将军古渡和伏波寺的传说的情节设置,使小说内容更丰富、生动、有趣。

D.小说结尾通过写天地感应来表达对陈文瑜被处死的悲愤,体现了文学的浪漫主义色彩。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记叙了陈文瑜担任龚州知县,为救龚州百姓于水火以身赴死的故事,塑造了一个清正耿介、爱护百姓、无惧生死的官员形象。

B.小说写陈文瑜到任一个多月,因觉得龚州和其他地方不一样,所以一直暗地里寻访调查,推动了后文情节的发展,体现了他的勤政爱民。

C.小说用甲虫蠕动来比喻人们在岸边拿着铁锹铁钎低头寻找奇石的情景,突出寻找奇石的人之多,引出下文,同时也表现了陈文瑜内心的惊讶。

D.小说详细地描写了奇石的样子,突出了石头的美丽,进一步说明龚州百姓需要进献大量奇石的原因,为后文埋下伏笔。

8.小说中多处使用照应手法,请分析使用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4分)

9.小说中陈文瑜为什么给奇石命名为“踏雪寻梅”?你认为这个名字有什么样的内涵?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唐懿宗咸通三年秋七月,徐州军乱,逐节度使温璋。初,王智兴既得徐州,募勇悍之士二千人,号银刀、雕旗、门枪、挟马等七军,常以三百余人自卫,露刃坐于两庑夹幕之下,每月一更。其后节度使多儒臣,其兵浸骄,小不如意,一夫大呼,其众和之,节度使辄自后门逃去。前节度使田牟至,与之杂坐饮酒,把臂拊背,或为之执板唱歌。犒赐之费,日以万计,风雨寒暑,复加劳来,犹时喧哗,邀求不已。年薨,璋代之。骄兵素闻璋性严惮之璋开帐慰抚而骄兵终怀猜忌赐酒食皆不历口一旦竟聚噪而逐之朝廷知璋无辜,乙亥,以璋为邠宁节度使,以浙东观察使王式为武宁节度使。忠武、义成两军从王式讨裘甫者犹在浙东,诏式帅以赴徐州,骄兵闻之,甚惧。八月,式至大彭馆,始出迎谒。式视事三日,飨将士,擐甲执兵,命围骄兵,尽杀之。甲子,敕式身诣京师,其银刀等军逃匿将士,听一月内自首,一切勿问。五年夏五月,敕:“徐州土风雄劲,甲士精强,比因罢节,颇多逃匿。宜令徐泗团练使选募军士三千人赴邕州防戍,待岭外事宁,即与代归。”九年,初,南诏陷安南,敕徐泗募兵二千赴援,分八百人别戍桂州,初约三年一代。戍桂州者已六年,屡求代还,以军帑空虛,发兵所费颇多,请更留旧戍卒一年。戍卒闻之,怒。七月,推粮料判官庞勋为主,劫库兵北还,所过剽掠,州县莫能御。朝廷闻之,八月,遣高品张敬思赦其罪,部送归徐州,戍卒乃止剽掠。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庞勋之乱》)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骄兵素闻璋/性严惮之/开帐慰抚/而骄兵终怀猜/忌赐酒食皆不历口/一旦竟聚噪而逐之/

B.骄兵素闻璋性严/惮之/璋开帐慰抚/而骄兵终怀猜忌/赐酒食皆不历日/一旦竟聚噪而逐之/

C.骄兵素闻璋性严惮之/璋开帐慰抚/而骄兵终怀猜忌/赐酒食皆不历口/一旦竟聚噪而逐之/

D.骄兵素闻璋性严/惮之/璋开帐慰抚/而骄兵终怀猜/忌赐酒皆不历口/一旦竟聚噪而逐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咸通,唐懿宗的年号。年号是帝王用以纪年的名称。一个皇帝只能有一个年号。

B.庑,指堂下周围的廊屋。最初是防御性的建筑,后来逐渐演变为普通建筑。

C.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用于称高等级妃、皇子、公主离世。

D.岭外,即岭南,是我国南方五岭以南地区的概称,以五岭为界内陆相隔。

12.下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的一项是()(3分)

A.徐州发生军乱、驱逐节度使温璋是有渊源的,此前儒臣文土担任节度使时纵容士兵日渐骄横,就已经为日后埋下了隐患。

B.徐州的前任节度使田牟跟帐下的士兵常常杂坐在一起饮酒,有时还敲着竹板为士兵唱歌,此举无疑是对士兵的纵容。

C.朝廷下令,参与徐州之乱后逃亡在外的徐州银刀等七军土兵若在一个月之内自首,朝廷不再继续追究一切罪责。

D.庞勋之乱与朝廷失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原定桂州戍卒三年轮换一批,结果拖延了两年后,还要让他们再留守一年。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式视事三日,飨将士,擐甲执兵,命围骄兵,尽杀之。

(2)徐州土风雄劲,甲士精强,比因罢节,颇多逃匿。

14.银刀、雕旗、门枪、挟马等七军是如何对待担任节度使的儒臣文士的?请简要回答。(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小题。

破阵子

辛弃疾

掷地刘郎玉斗,挂帆西子扁舟。千古风流今在此,万里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

燕雀岂知鸿鹄,貂蝉元出兜鍪。却笑泸溪如斗大,肯把牛刀试手不?寿君双玉瓯。

【注释】该词作于淳熙五年(1178),当时辛弃疾的内兄范如山被征召担任辰州泸溪县令,范如山担忧官小势微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迟迟不肯赴任,词人在其寿宴上写下此词。掷地刘郎玉斗:《史记项羽本纪》载,鸿门宴上,项羽不听范增劝告,放走刘邦。范增十分生气,将刘邦送给自己的一双玉斗置于地,用剑击碎而去。挂帆西子扁舟:此处化用越国大臣范蠡在破吴后携西施泛舟五湖的典故。貂蝉:待从皇帝的贵臣所着冠上的饰物。兜鍪:战士戴的头盔。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使用鸿门宴上范增击碎玉斗的典故,表现范如山的才智和胆识有如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B.词人用“鸿鹄”喻范如山,“燕雀”喻世俗小人,在对两者的对比中,不平之气溢于言表。

C.“貂蝉”句主要写词人告诫范如山要成就大事,必须从普通的事情做起,积累“战功”。

D.“牛刀”比喻大材,结尾反用典故激励范如山应一试身手,治理泸溪,以此证明自己的才能。

16.同为辛弃疾所作《破阵子》词,该词上片后三句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最后三句在表达技巧和抒发情感方面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劝学》中通过木材、金属的变化,告诉人们后天学习可改变人的知识才能和道德修养的两句是

“,”。

(2)“明月”是古典诗词中表现思乡念亲或高洁情操的常用意象,如“,

”。

(3)《赤壁赋》中,吹洞箫的客人由眼前浩浩荡荡的江水生发出人生短暂、江水无穷的感叹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一直以来,有众多书家、学者对“丑书”持有抵制、批判的态度,认为其与艺术理念相违背,摒弃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对艺术的恶搞和亵渎。

艺术需要批评。批评不仅是增强艺术创作提高和发展的强大助力,更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鉴赏艺术作品。所谓“丑书”是相对“美书”而言的。美书以儒家思想为主,道家、释家思想为辅,以二王书法体系为轴心。而“丑书”则试图冲破这一体系,构造另外一套书学体系,表现为对稳定结构的破解,对个性进行夸张强调,等等。这是今天这个中西文化融合、价值选择多元时代的产物。正是不断地更新、发展,艺术才拥有的生命力。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说,整部书法史,就是一部求变史、突破史。从小篆到“隶变”,从王羲之到颜真卿,从“苏黄米蔡”到被称为“南北乱真”的王问、马一龙等,不一而足。只是,无论怎样变,作品的精神气质仍是“中国的”。而“丑书”的探索者们却试图以西方理论及西方美术创作方法为中国书法,寻找新路,致使很多作品再难清晰地辨识出“中国”形象。尽管如此,现在仍不可轻率否定“丑书”,“丑书”究竟能走多远,只能留给历史来回答。而所有书法家、批评家、书法爱好者及普通的书法艺术受众,都应怀着开放、包容的态度看待“丑书”。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理所当然顺理成章经久不息另辟蹊径

B.毫无疑问天经地义经久不息另起炉灶

C.毫无疑问顺理成章经久不衰另辟蹊径

D.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经久不衰另起炉灶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批评不仅是推动艺术创作提高和发展的强大助力,更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鉴赏艺术作品。

B.批评不仅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鉴赏艺术作品,更是推动艺术创作提高和发展的强大助力。

C.批评不仅能增强艺术创作提高和发展,更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鉴赏艺术作品。

D.批评不仅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鉴赏艺术作品,更是增强艺术创作提高和发展的强大助力。

20.文中面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二)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微观世界的量子物理,已越来越多地,并对人们的现实生活产生切实影响。通过操控量子,利用量子的神秘特性,科研人员发明了量子显微镜。()。通常,传统的光学显微镜会在被观察的生物样本上聚集照明光线,形成更强大的光源,使研究人员。但在某一时刻,足够明亮的光线会破坏活细胞。

量子显微镜是一种带有两个激光光源的显微镜,通过一种特殊设计的晶体“挤压”其中一束光线为观察照明。这一过程,,也降低了噪声,从而可以更精确地成像,避免生物样本活细胞被破坏。量子显微镜是光学显微镜研究领域的一项非常令人兴奋的进展,它为改进最先进的显微镜的工作方式打开了大门。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能跨越传统光学显微镜的“硬障碍”,这成为量子显微镜的一个主要成功之处。

B.量子显微镜与传统光学显微镜相比,跨越传统光学显微镜的“硬障碍”是其主要成功之处。

C.量子显微镜的一个主要成功之处,在于它能够跨越传统光学显微镜的“硬障碍”。

D.与传统光学显微镜相比,量子显微镜的一个主要成功之处在于其能够跨越“硬障碍”。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蔡元培在《美育》中论述道,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有适当的行为,因此德育为教育之中心。德育的完成有赖于两个方面的准备:一方面需要考察因果、计算利害,属智育的范围;另一方面则需要超出利害之计与人我之别的感情,属美育的范围。

蔡元培先生的话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材料,就德、智、美之间的关系,针对当下教育现状,谈谈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以偏概全。根据材料二第1段“红色经典电影影片画面与当代人审美具有一定距离,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对红色经典电影也可能有所淡忘,在这种背景下,改编翻拍红色经典电影成为历史必然可知,“红色经典电影拍摄年代久远,人们对此可能有所淡忘”只是改编翻拍的原因之一。

2.C(A项曲解文意,由材料一第2段可知,“创作者特别注重还原历史现场…从而赋予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充分的逻辑规律”是针对电视剧《光荣与梦想》的分析,不具有普遍性,无法通过这一特例反推以前革命历史题材的主旋律影视作品没有做到这一点。B项,于文无据。材料一第1段说的是“影视工作者纷纷从革命先辈和中国人民追梦圆梦的奋斗历程中挖掘故事素材”,与B项内容无关。D项,无中生有。由材料二可知,改编红色经典电影有“赋予红色经典电影改编作品以现代意识和人文情怀”“拓展银幕荧屏叙事的历史空间”“注重对英雄人物形象的个性化诠释”三点要求,并没有提到哪一点更重要。3.A(B项表现的是新时代主旋律题材作品选题的来源及方式;C项表现的是新时代主旋律影视作品的拍摄创新;D项是实现红色经典电影的当代传承的途径。)4.材料二是总分结构。(1分)第1段指出要改编删拍红色经典电影的原因和意义,接着指出红色经典电影的改编现状。(1分)第2段提出如何才能将红色经典电影改编成好的影视剧”这一问题然后进行回答。(1分)第3~5段从“赋予红色经典电影改编作品以现代意识和人文情怀”“拓展银幕荧屏叙事的历史空间”和“注重对英雄人物形象的个性化诠释”三个方面具体回答第2段提出的问题。(1分)【解题思路】第1,2段为总述。由第1段“改编翻拍红色经典电影成为历史必然。这不仅是影视界传播红色文化基因的重要路径,也可嬗变为种社会文化时尚”可知,第1段前两句话在写改编翻拍红色经典电影的原因和意义;由第1段“但由于主客观因素迥然有别,改编中既有一些平淡庸常甚至落入‘三俗’歧路的失败案例,也不乏成功范例”可知此处在阐述“红色经典电影的改编现状”。第2段先提出“如何才能将红色经典电影改编成好的影视剧”的疑问,然后提出了将红色经典电影改编翻拍成好的影视剧的措施。第3~5段为分述,每段的第一句话是中心句,分别从“赋予红色经典电影改编作品以现代意识和人文情怀”“拓展银幕荧屏叙事的历史空间”“注重对英雄人物形象的个性化诠释”三个方面具体回答第2段提出的问题。5.现实主义特色指作品中体现的故事发生的特定现实状态,史诗品格指作品包含了重大历史事件和众多历史英雄。(2分)《大江大河2)表现的内容,体现了中国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社会现实,符合历史的真实状态,有现实主义特色。(2分)故事反映了众多领域的重大历史事件,刻画了众多改革实践者,叙述了他们探索、觉醒和变化的历程,具有史诗性的特征。(2分)【解题思路】回答此题,首先要对“现实主义特色和史诗品格”这两个文学概念进行阐释,然后找到材料一中对《大江大河2》的介绍,再根据这些介绍分析其哪些地方体现了“现实主义特色”,哪些地方体现了“史诗品格”。《大江大河2》讲述了“几位主人公的奋斗历程”,“展现了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变革”,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现实主义特色;剧中呈现的“经济领域的改革、社会生活的嬗变、政治领域的变革”是重大历史事件;通过“几位主人公”“刻画了改革实践者们探索、觉醒和变化的历程”,具有史诗品格。

6.C(A项,“烘托了陈文瑜调任龚州知县的志得意满”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陈文瑜看到美景后即兴赋诗,并没有表现他因为调任龚州知县而志得意满。B项,“可陈文瑜不喜欢排场,便将他们打发了回去”曲解文意,由原文第5段可知,陈文瑜之所以将众人打发了回去,不是因为“不喜欢排场”,而是因为他想去看那座庙。D项,“体现了文学的浪漫主义色彩”主观臆断,原文最后一段强调了“史载”,且“陈文瑜临刑时,电闪雷鸣,天昏地形暗,风雨交加。那场雨下了七日七夜,京城洪水滔天,几成泽国”也具有现实可能性,所以这里不能说“体现了文学的浪漫主义色彩”。)

7.B “一直暗地里寻访调査”说法错误。通读全文可知,陈文瑜到任后觉得龚州有异常,一次微服外出才偶然得知百姓寻石、献石之苦,并没有“一直暗地里寻访调查”。

8.陈文瑜赴任和离开龚州时都描写了沿途景物,前后形成照应,增强了文章结构的完整性,表现了陈文瑜来去时的不同心理。陈文瑜向了然大师求卜和了然大师解梦形成前后照应,表现了陈文瑜为民请命而不恤已身的无私无畏,突出了人物形象,深化了主旨。陈文瑜掀开红布,所见奇石的品质和后面诏文内容构成对比照应,表现了朝廷受到的震动,交代了故事的结局。(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解题思路】照应可以使文章浑然一体,内容完整,结构严谨,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可以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主旨。全文共有三处明显照应:陈文瑜赴任和离开龚州时两处景物描写的照应,体现了结构的完整性;了然大师为陈文瑜占卜、解梦两处情节的照应,强调了主旨,突出了人物形象;前后两处对石头评价的对比照应,体现了内容上的完整性。9.奇石通体雪白,晶莹透彻,石体上有一红色纹路,似雪原中有一枝红梅盛放,“踏雪寻梅”表现了奇石的这一外在特征。梅花象征高洁品性,这里代表了陈文瑜的追求。“踏雪寻梅”暗示了陈文瑜明知前途凶险,也要造福一方百姓的决心。(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解题思路】本题重点考查“踏雪寻梅”的内涵。答题时首先要将这一名字和石头的特征结合起来分析,由此可得出答案其次可结合“梅”的象征意义和小说的人物形象特点之间的关系来分析,由此可得出答案;此外,还可以结合全文的故事情节来分析,由此可得出答案。

10.B(“惮之”的主语是“骄兵”,“性严”的主语是“璋”,故应在“惮之”前断开,排除A项和C项。“猜忌”是一个完整的词语,作“体”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11.A(“一个皇帝只能有一个年号”说法错误,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

12.D(“拖延了两年”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初约三年一代”“成桂州者已六年”可知是拖延了三年。)

13(1)王式任职三日,犒劳将领和士兵,(其率领的士兵)身披铠甲手执武器,(王式命令他们)将徐州骄兵团团围住,全部斩杀。(2)徐州地方风俗强健刚劲,士兵精悍强壮,近来因为罢废节度使府(一事),很多(士兵)逃亡藏匿。【解题思路】(1)视事:治事,任职。飨:用酒食款待宾客,这里有“劳”的意思。兵;武器。(2)甲土,披甲的战士,泛指生兵。比:近来。颇:甚,很。

14.银刀、雕旗、门枪、挟马等七军稍有不如意,只要一人带头闹事,其他士兵就一起响应(1分),即使节度使对他们十分友善,他们也时常喧哗闹事(1分),不断提出无理要求(1分)【】解题思路】作答此题,只需归纳原文“其后节度使多儒臣,其兵浸骄,小不如意,一夫大呼,其众和之”“犹时喧哗,邀求不已”大意即可。

参考译文

唐懿宗咸通三年秋七月,徐州军队发生叛乱,(叛军)驱逐了节度使温璋。起初,王智兴取得徐州后,招募了两千勇猛强悍的士兵,号称银刀、雕旗、门枪、挟马等七军,(他们)经常带着三百多名士兵保护自己,(这些士兵)露出兵刃坐在(州府使院)两侧廊屋的帷幕下,每月轮换一次。此后的节度使大多是儒臣文士,这些士兵日渐骄横,稍有不如意(的事发生),(只要)一人大声呼告,其他士兵就一起响应他,节度使就从门逃走。(徐州的)前任节度使田牟到了后跟士兵交错坐在一起饮酒,握住(士兵的)手臂、轻拍(士兵的)背,有时还为士兵敲着竹板唱歌用于犒赏(士兵)的费用,每天以一万计,(遇风雨或寒暑之日,还要加倍慰劳(士兵们),(即使这样,)士兵们仍然时常喧哗闹事,不断提出无理要求。田牟去世后,温璋代任徐州节度使骄兵早就听说温璋性情严厉,(对他)心怀畏惧。温璋升帐慰问安抚(他们),但骄兵始终(对温璋)心怀猜忌,(温璋)赐子的美酒关食都不享用。一天早上,(骄兵)终于聚集在一起,鼓噪着将壁驱逐出徐州。朝廷知道温障没有罪,乙亥日,任命温璋为郊宁节度使,任命浙东观察使王式为武宁节度使。眼随王式讨伐袭甫的忠式、又成两军还在浙东,(唐懿宗)令王式率领军队赴任徐州,(徐州)骄兵得知消息,极为恐惧。咸通三年八月,王式到达大彭馆,(徐州兵将)才出来迎接拜见。王式任职三日,犒劳将领和士兵,(其率领的士兵)身披铠甲手执武器,(王式命令他们)将徐州骄兵团团国住,全部斩杀。咸通三年八月甲子日,(唐懿宗)诏令王式到京师汇报。徐州银刀等七军士兵逃亡躲藏在外的,只要在一个月之内自首,一切罪责不再追究。咸通五年夏季五月,(朝廷)颁布敕命:“徐州地方风俗强健刚劲,士兵精悍强壮,近来因为罢废节度使府(一事),很多(士兵)逃亡藏匿。应当命令徐泗团练使选拔招募三千军士赶赴邕州戍守边境,等到岭外战事平息下来,接替他们的军士到了之后,就让他们回来。”咸通九年,起初,南诏军攻陷安南,(朝廷)敕令徐泗镇招募两千士兵前往支援,(从中)分出八百人另往桂州屯戍,当初约定三年轮换一批。戍守桂州的徐泗士兵已(戍边)六年,多次请求轮换回乡,(但)因为军府库藏空虚,调动军队所需要的费用太多,(朝廷)就让这些戍守边关的士兵再留一年。成守边关的士兵听到这个消息,(感到)愤怒。七月,(他们)推举粮料判官庞勋为主帅,抢劫军用仓库的兵器结队北上回乡,在所过之地四处劫掠,地方州县无力抵御。朝廷听到这个消息,在八月派出高品宦官张敬思来赦免戍守边关的士兵的罪,送他们回归徐州,戍守边关的士兵才停止抢劫。

15.B(词中使用陈涉慨叹“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典故,借以表明词人对范如山远大志向的理解,他不愿赴任是想有更大的作为,而并不是“以燕雀’喻世俗小人”,也没有在对比之中,表现词人的“不平之气”。

16.该词上片后三句主要使用夸张手法。词人说范如山是历史上千载一遇的人物,大宋万里江山正是他一展抱负的地方,面对机会,不应轻易舍弃。表达了词人对范如山的劝慰和殷切期望,希望他能以大局为重,不计个人名利得失,为国效力,报效国家。(3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最后三句主要使用对比手法。辛弃疾一心想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想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惜只落得一头白发。在前后的巨大反差中,辛弃疾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3分)

【解题思路】《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最后三句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将之与该词上片后三句对比分析即可。在表达技巧上,该词上片后三句中,千古”“万里”“三百州”等词使用了夸张的手法;而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最后三句中,“生前身后名”的宏大志向和眼前“白发生”的处境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用的是对比手法。在抒发情感上,依据该词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再结合词句可以看出,该词主要表达了词人对范如山的劝慰和殷切期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则鲜明地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17.(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2)【示例】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18.C【(理所当然:从道理上说应当这样。毫无疑间:没有一点怀疑或不理解的间题,十分肯定。语境重在表达“丑书”是当前时代产物的确定性,故选“毫无疑问”更恰当。顺理成章:写文章或做事,顺着条理就能做好;也指某种情况合乎情理,自然产生某种结果。天经地义:非常正确、不容置疑的道理。此处指“丑书”是顺应时代发展而自然产生的,故应选“顺理成章”。经久不息:持续很长时间而不停息。经久不衰:持续很长时间而不衰减。此处修饰“生命应选“经久不衰”。另辟蹊径:另外开辟条路,比喻另创一种风格或方法。另起炉灶:比喻重新做起;比喻另立门户或另搞一套。由后面找新路”一词可知,此处应选“另辟蹊径”。)

19.B(画波浪线的句子共有两处语病:一是“增强艺术创作提高和发展”搭配不当,应将“增强”改为“推动”,排除C项和D项;二是语序不当,“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鉴赏艺术作品”推动艺术创作提高和发展的强大助力”之间是递进关系,语序不能颠倒,排除A项。)

20.构成:“从……到……”三个结构相同的句子可构成排比,句意密切相关,语气相同。(2分)效果:使用三个句子来阐释“整部书法史,就是一部求变史、突破史”,既增强了语势,又条理分明,层次清楚,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强化了要表达的中心意思。(3分)

【解题思路】题目已明确了使用的修辞手法是“排比”,“构成”应着重从排比的形式方面分析,“表达效果”要结合排比修辞的作用和语段表达的思想内容展开分析。排比是将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手法,画线句中的“从……到……”即构成排比。排比句能使行文富有节奏感读起来朗脚上口,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这里使用排比就是为“整部书法史,就是一部求变史、突破史”这一中心服务的。作答时注意结合排比句的内容展开具体分析。

21.C(括号前面的句子引出了文段陈述的中心对象“量子显微镜”,且前面句子的结尾是“量子显微镜”,因此括号内的语句以“量子显微镜”开头与前文衔接会更紧密,排除A项和D项。括号后面阐述的内容属于“跨越‘硬障碍””,与B项相比,C项句子简洁明了,更符合逻辑表达,据此排除B项。

22.进入宏观世界能够更清晰地看到细胞既降低了光東的强度(每空2分)

【解题思路】第空,由上文“微观世界的量子物理”和下文“并对人们的现实生活产生切实影响”可知,此处应填写“进入宏观世界”或意思相近的语句;第空,由上文“更强大的光源”和下文的提示“但在某一时刻,足够明亮的光线会破坏活细胞”可知,此处应填写“能够更清晰地看到细胞”或意思相近的语句;第空,从下文的提示语“也降低了噪声”可知,此处所填写的句子既要和关联词“也”照应,还要呼应“挤压’其中一束光线”“避免生物样本活细胞被破坏”等内容,据此可知此处应填写“既降低了光束的强度”或意思相近的语句。

23.审题提示

材料引用蔡元培先生的名言,阐释了民国时期德、智、美三者的内涵和关系,我们可以关联到当前德、智、美等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蔡元培所倡导的“德育”,已发展成今天“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两者都强调以培养“人”为中心。

蔡元培对“智育”的认识是理性的,是以人为本的,这引发我们对当今教育领域“唯智为上”“唯考唯分”风气的反思,具有警醒作用。

蔡元培重视“美育”的作用,并把美育放在和智育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地位,他认为“德育的完成有赖于两个方面(智育和美育)的准备”。

作文要求中,明确提示考生围绕“蔡元培先生的话”,“针对当下教育现状”,“就德、智、美之间的关系”来行文。可梳理德、智、美三者的关系,也可只写其中两个方面的联系,但要结合当前教育现实,谈自己的感悟思考。

从材料内容可推知三者的关系是:德育是教育的中心,智育和美育则是促成德育的两个重要方面,两者均不可或缺亦不可偏废。

可以有如下立意:

1.智育成就德育的智慧与理性,美育成就德育的超脱与诗意;3.智慧与超脱才能成就完美的德性人生;3.德育的适当在于把握智慧与审美的平衡;4.过分突出智育而忽视美育不利于德性的完美。5.智育不只体现在考试和分数,而是成就德性人格。

拟题示例

均来自于50分以上的考场高分作文

智育美育共绘德育本色(55分)手持书卷,放歌沂水(53分)

德育为体,智美为翼(55分)多育并举,培养大写的“人”(54分)

智美兼具,德为之育(52分)以智明理,以美育心(52分)

争做“德智美”新人(50分)智美偕行,方为德育(50分)

以美智之水,浇德育之花(52分)教育的坐标系(50分)

让智与美并行不悖(50分)立德树人,智、美并举(53分)

智育如果,美育似花(52分)智育和美育是双生花(50分)

本文链接:https://www.832212.com/html/71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