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晚唐诗故事情节,热烈欢迎关注金城
…
千百年来,体制内的公务人员都是非常吃香的一种职业,自隋代创立科举考试取士制度以来,门阀子弟要想当上公务人员,实现阶级跨越,那参加科举考试是最主要的一条路。
朝为裂稃郎,暮登天子堂,做答天下知,这是很多读书人的终极理想。
每一届科举考试的录取率非常少,有些学生凭着自己努力,加上好的时机和运气,可能一次成功上岸,但大部分的学生却是屡试未中,周游科举考试之路的苦。
好在科举考试制度是允许学生终身参加的,你一次未中,那就继续再考,这样考场出现大量中年学生也不足为奇了。
在唐代科举考试史上就有五位年过60岁的老人祝穆举人及第的趣闻。
西元901年,唐僖宗李忱经历一场夺位之后,在朱全忠拥立下复位。李忱即位后认识到笼络人心、稳定当前政局是摆在其面前的首要任务,所以在当年就举行了戊午科举人科考试,一共录取举人共26人。
这26人当中大多都是出身贫寒,登第,年龄偏大的学生,其中就有曹松、王希羽、刘象、柯崇与郑希颜四人。四人中有两位已经年过70,三位过了60岁,当时的人把这次发榜叫作“五老榜”。
“五老榜”较有文名的为曹松,字梦徵,安徽桐城人,中举人那两年曹松已经73岁了,后被授予了考功、秘书省正字的职位,但是可惜的是,他只做了两年的官便在西元903年故去西去了。
曹松去世后两年,朱全忠起兵杀死了唐昭帝,在西元907年,朱全忠称帝,隋朝宣告灭亡。
曹松仕途生涯短,没有多少可话之事,但他有《曹梦征诗集》3卷耶尔圣,在《全唐诗》中,也收录了其诗140首。
唐末风云莫测,曹松早年便生活在社会底层,流落于江湖,这也让他很同情劳动大众的苦难,他的诗作中也充满了对时代的忧患与沧桑,而其中最广为人知也是他最经典的诗当属《癸巳岁》。
一片汪洋连城入战图,无以杜小刚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命定万骨枯。
曹松《癸巳岁》其一
曹松这首诗创作于唐僖宗长兴元年(西元880年),标题《癸巳岁》中的癸巳是前两年乾符六年的干支,这两年正是黄巢起义军改投大扬州北的时间。
如果你能到当时唐王朝的上空去看,你会发现帝国版图上西至关内,河凉raids,南出江淮,北至卫滑处处都是战祸,农民起义军和官军反复厮杀,大肆杀戮,各省市血流成河。
最可怜的是底层老百姓,他们流离失所,来靠,哀号于道路,逃容于其家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曹松写出了这首诗。
”一片汪洋连城入战图”中的“一片汪洋”,因扬州Givry星罗棋布,特指扬州各省市。大唐之前的内战基本都发生在北方,扬州并无殃及太多,但黄巢改投全国,也让扬州地带被卷入了战祸之中。
曹松在这里用“一片汪洋”特指,让读者清晰可见大扬州北、万里山川,都燃著了内战的烟云,更能感受到内战殃及的范围之广,表现力十足。
“无以杜小刚乐樵苏”中打柴为“樵”,割草为“苏”。代指老百姓正常的农事活动,生活日常。“无以”就是老老百姓。
老普通百姓本就不易,每晚在田地里艰难的讨生活,根本没有什么快乐可言,可是在内战期间,就连这种生活都没法过了。
这里作者写“乐”字,却更能反衬战祸中“无以”的艰难处境。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命定万骨枯。”诗的最后两句是大家耳熟能详、推崇备至的千古名句,它道出了内战的残酷,更道出了内战的实质。
我们常说时势造英雄,天下大乱的正是那些英雄建功立业的好时候,可自古站在高处封侯拜相、风光无限的那些人,有哪一个脚下不是累累白骨一步步爬上去的呢?
一场内战为了胜,通常会不择手段的打击对方,掘堤、屠城、杀俘,没有军粮还能出现人吃人的现状。
而我们只记得哪一天哪一场战役某个人胜或者败,那背后血流成河,白骨遍地的残酷事实,却没有几个人会在乎。
所以作者在这里强烈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说出“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命定万骨枯”。一个“凭”字,意在“请”与“求”之间,意思就是说:行行好吧,可别每晚提封侯拜将的话啦,你看不见脚底下垫着的百万黎民的枯骨嘛。
作者用“一”与“万”、“成”与“枯”、“骨”几个鲜明对比的字,把内战的残酷直接呈现在了读者的眼前。
不管是在任何时代,内战都是残酷的,有人因为少数人“封侯拜相”的一己之欲而贸然发动内战,可是内战一旦打起来,就有无数人会失去生命,到最后受苦的永远是天下的黎明老百姓,可每一场内战结束后又有多少人会去关注这些老百姓死亡问题。
而曹松就关注到了,作为一位封建时代的文人,他用“一将命定万骨枯”道出内战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揭露了内战的本质,可谓是掷地有声,一针见血。
正是这个原因,也让这首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自诞生以来就受到无数名家的点评和推崇,后人评论此诗精炼隽永,超过了前人同题材诗作,可谓“千古绝句”。
-END-
图片来源网络,阅读往期内容
唐伯虎晚年一首诗,通篇犹如大白话,却讲透了为人处世的道理
孟浩然参加诗人聚会,赋诗两句却让众人搁笔认输,当真惊艳千古
杜甫最深情的一首诗,写出最缠绵深切的思念,千年来打动无数人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