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写作范文、写作素材
每天为您分享优质范文素材!

申怡:孩子一定要铭记的8首爱国诗词,流传千古,全是经典唯美

10月9日,申怡老师受邀到人民广播电台《教育面对面》做客,录制申怡老师专属固定栏目——《申怡读书会》电台节目

本期主题是“历代爱国诗词”,让我们跟着申怡老师的文字,感受历代文人爱家、爱国、胸怀天下苍生的豪迈与热血。

本文为该场节目的精华部分(有部分删改)。

本文首发来源:公众号「领读人申怡」

大家好,我是申怡。

爱国主义传统贯穿了中国诗歌的发展史,从诗经楚辞开始,文人们就以“报国”为母题,创作出了大量优秀诗篇,这些作品至今也在鼓舞人心。

各个时代的家国概念虽然不同,但“保境安民、抵御外侮”的爱国内核始终都不变,热爱土地、希望国泰民安的情感也都是一以贯之。

比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我们的爱国诗词有个特点,就是忧国的同时,也会忧民,就像范仲淹说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我们是个共同体,无论是有官职在身,或就是平民百姓,都在盼着国好、家也好,国家富强、百姓平安。

所以,今天我会沿着历史脉络和听众朋友们分享爱国诗人、词人和他们的古诗词。

先秦时期《诗经》《楚辞》开始,也会讲到唐宋时期非常经典的爱国文人的诗词,比如杜甫、辛弃疾,最后带来近现代革命领袖、爱国文人的诗篇。

01

先秦时期:

《诗经》、屈原《离骚》

我们从《诗经》开始。

《诗经》中的爱国诗歌不少,今天我们讲一篇《王风·黍离》,描写的是远行的诗人经过西周故都,看见宗庙公室遗址,物是人非,心中忧伤不已。

忧伤的是什么?

忧伤的是他来到这片故地,景色也变了,人,更是找不到了。

《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yē)。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我们来看《黍离》的第一节——

彼黍离离,彼稷(jì)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黍,是麦子。稷,是高粱。意思是:你看那高粱、麦子,一行一行长得真好。

“行迈靡靡”,我重游旧地,脚步缓慢;“中心摇摇”,我的心里只有忧、只有伤。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知我者”,是能够理解我的人。

“谓我心忧”,知道我心里难受,所以懂得我为什么走得这么慢。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不能够理解我的人,不知道我为什么走得这么慢,还以为我在追求什么。

我们想想,对于诗人来说,眼前看到的是郁郁葱葱的庄稼长得特别好。但在回忆里的同一片土地上,是曾经繁华的都城和宗庙。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把情感寄托在外物之上,那这里庄稼疯长的田地上,寄托的就是诗人对故国的哀伤。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人只能对着苍天发问,太痛苦了,怎么办。

第二节和第三节大致的意思和第一节差不多,但我们看到麦子和高粱都随着时间流逝,生长、成熟了,诗人的感情也是越来越重、越来越浓。

在文字、韵律上就是通过这样反复的吟咏,加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

后续千百年里,每当朝代更替的时候,都有人反复吟诵这首《黍离》。

《离骚》

屈原的《离骚》,同学们经常觉得这是教材中非常难懂、难背的篇章。

一方面是时间久远,屈原离我们也有两千多年;

另一方面,可能还没完全理解《离骚》背后的故事和情感。

我们带着理解、带着情感,就更容易读懂、背下来了。

我们首先来看屈原,他是“楚之大巫”,是楚国的王室宗亲,“巫”虽然指的是巫师,但在那个时代承担的是知识分子的职能,也就是说屈原这个人是楚国最高的知识分子。

《离骚》对于屈原非常特别,因为它写的是屈原自己的身世、遭遇,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屈原作为贵族,有种特殊的情怀叫做“家国一体”,这个国就是他的家,他爱家就是爱国,他为家奋斗就是需要他为国奋斗。

所以对屈原来说,保护楚国、为楚国好,就是他从出生以来极为重要的一个责任、甚至可能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使命。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屈原放逐,著《离骚》”。

屈原作为贵族、国家最大的一个知识分子,他曾经受到了楚怀王极大的信任,为国家积极效力;后来他因为受到别人的谗害而被去职、甚至流放。

再到后期,楚国政治腐败、外患不断,即便他此时在异乡自己的生活已经非常艰难,但最让他难过的,还是来自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切。

了解这些背景,我们再看《离骚》,就更容易读懂里面的情感,反复朗读之后就更容易背诵了。

下面我们来讲一下其中的精彩节选。

《离骚》节选: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长太息以掩涕兮”,他喟然长叹、泪水涟涟。

“哀民生之多艰”,为的不是自己啊,为的是百姓的生活太难了。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虽然我特别喜欢打扮好自己,给自己一个好的修养,但为什么我早上进了个忠言,晚上我的谏言也没了、我的位置也没了。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你觉得是因为我爱某个香花、你把我换掉了,那我要告诉你,我这里还有更多的香花、香草。香花、香草、美人,这都是屈原的追求。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就算我有再多的不幸,孤身走暗巷又当如何?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君王啊,你既然是这样高高在上,你为什么就不能体察百姓的心呢?为什么就不懂得我的心呢?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假设我们君臣之间,就如同宫中的帝王和美人,那这些佞臣、小人,他们嫉妒我长得漂亮,他们嫉妒我有能力,嫉妒我有一心向善、让楚国好的这颗心。出于嫉妒他们做了什么?他们就开始编造谣言、说我不好。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当时的社会风俗,善于投机取巧,这社会病了、是扭曲的。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这社会是如何扭曲的?他们不分曲直,他们把蝇营狗苟、媚上欺下当做是常态。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我的理想越坚定,我的处境就越艰难。我的处境越艰难,我就越要一步一步反复伸说我的理想、我的追求。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我就算被流放、我就算死了,我也绝不跟他们一起。

说到这里,我们就能想到学生们喜欢的《孤勇者》,仿佛是在跟《离骚》一唱一和。歌里是怎么唱的?“他们说要磨掉你眼里的光”,他们说要让你跪下、要让你屈服。屈原是怎么说的?“余不忍为此态也”。

02

唐宋时期:

杜甫、辛弃疾

杜甫

唐朝这么多爱国诗人,为什么选择杜甫?

很多文人都有别称,杜甫被称为什么?“诗圣”

古人给出“圣人”的称号都极为谨慎、可以被称为圣人的人很少。

那杜甫被称为“诗圣”,不仅和他诗歌的艺术价值有关,也和他忧国忧民的情怀息息相关。

所以当我们讲爱国诗篇的时候,如果唐朝只选一个,我还是希望来和大家讲讲杜甫。

《春望》、《蜀相》、《兵车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吏、三别……太多了,都有忧国忧民的主题、都可以算是爱国作品。

杜甫的作品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具有极强的人民性和爱国精神。

鲁迅就极为推崇杜甫,说他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我们现在说起杜甫,总是很沧桑、奔波的形象,实际上杜甫出身名门,年少时也有过优渥的生活环境、度过了纵情山水的潇洒时光。

而当他中年以后,准备去做官报国的时候,朝政却已经不复从前盛世的开明。他自己做官无门、家境日益贫困,眼看着周围百姓的日子也是一天不如一天。

这样的困境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更是跌到了谷底,杜甫一家颠沛流离,后来在投奔唐肃宗的路上被叛军俘虏,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当时正是暮春,诗人触景伤怀,写下了五律《春望》。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我们在之前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首诗中也有体现。

“国破”和“城春”是两个截然相反的意向,春天本应该是草长莺飞的好时候,然而国家在战火中残破不堪。

所以在这个春天、在这些断壁残垣中,我们看到的就是“草木深”,因为人烟稀少,所以才会杂草丛生。

“烽火连三月”,古人把三个月算作一个季节,那这个春天势必就是在战火中度过了,“家书抵万金”,诗人在牢狱之中,也惦记着流亡中的家人。

最后两句更是忧国的体现,头发都愁白了,也越来越稀疏了。

字字泣血,国破、家也散,国和家本身就是个共同体。

其实在杜甫被放出来以后,他第一时间想的不是回去找自己的家人,而还是想着报国——他知道先得国好、才能家好。

只不过当时的唐朝已经彻底陷入颓势、再难复兴,杜甫的晚年也越来越窘迫。

我们很熟悉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能展现当时杜甫极致的哀恸。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àn)长(cháng)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ào)。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qīn)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在成都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建起了一座茅屋、有了个栖身之所,然而一场秋风就把茅草全都掀起来,有些茅草飞到了江边、有些挂在了树梢。

我们看这里的词,“卷”、“飞”、“渡”、“洒”,一个个茅草的动态,七零八落。仿佛我们就能看到诗人衣衫单薄、枯瘦着身子,却依然在怒号的秋风中试图去追回被吹得到处都是的茅草。

之后又在诗中写,诗人被群童欺负,自己生活的凄苦。

可是诗的最后落点是什么?“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他从自己又写回了天下苍生。

他说的不是自己想住得暖、吃得饱。反而是用了“广厦”、“千万”、“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这一系列大气、坚定又仿佛在奔腾向前的词,表达了他的理想从未改变,国好、天下苍生都过得好。

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曾说:

“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

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我想这段话也就回答了最初我们提出杜甫别称的问题,回答了为什么杜甫能被称为伟大的“诗圣”。

辛弃疾

宋朝爱国文人非常多,为什么今天选择讲辛弃疾呢?

确实,在宋朝太多文人心存报国理想,留下了太多流传千古的爱国诗词。

选择辛弃疾是因为他不止有极高的文学成就,是伟大的诗人、词人,更因为他是一位有豪情壮志的、驰骋沙场的英雄豪杰。

他出生的时候,山东已经被金兵占领。22岁的时候,金继续向南攻打南宋,当时辛弃疾拿起武器奋勇抗敌,还留下了极为英勇的传说。

那时候他们的起义军首领被叛徒陷害,导致义军溃散,辛弃疾便率领五十多人偷袭了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抓了回来,可以说是勇武异常。

然而勇武的辛弃疾并不被南宋朝廷重用,他只能不停上奏、表达理想,写下了《美芹十论》等,但这些奏折都被束之高阁。

想要收复失地的辛弃疾,偶尔被朝廷召唤、却经常再次被贬。不过对于永远把报国放在第一位的辛弃疾来说,只要国家需要,还是会第一时间为国效力。

也正是这样有金戈铁马的能力、有收复失地的豪气却又承受郁郁不得志的命运,让辛弃疾的词既有豪放澎湃、也有沉郁顿挫。

比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虽然里面有豪放的因素,但更动人的是,词人自己经历了那么多风雨动荡,暮年仍然有忧国忧民的深沉之爱。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的豪放,起笔就是“千古江山”,但话锋一转,英雄人物随着岁月都流逝了。

当年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今都已经成回忆,我们读起来感觉情绪越来越低落。可最后他把情绪又转了回来,继续抒发报国之志,以廉颇自比——这一生想要奋勇杀敌,无奈被奸人所害,但只要国家需要,哪怕垂垂老矣依然能当仁不让。

我们从中也看到了从屈原、到杜甫再到辛弃疾这里一脉相承的爱国情怀——哪怕个人命运再坎坷、仕途再不顺、生活再艰难,心里重中之重的,仍然不是自己、不是小家,而是国家和百姓。

这样的情怀太动人了,说到至死不忘爱国情怀的,我也想到了宋代诗人陆游的千古名篇——《示儿》。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是我非常喜欢的陆游的绝笔,表达的是对抗金大业未能成功的无穷遗憾,当时陆游已经85岁了,写作《示儿》其实不光是要给儿子写遗嘱,也是这个老人在生命垂危之际对所有人振臂高呼:要收复失地、要祖国统一。

03

近现代时期:

主席诗词

到近现代,领袖诗词里有很多展现战斗豪情必胜决心的作品。

我们录制节目的时候正好是秋意正浓,我们就先来分享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听众朋友们一定会有精神为之一振的感觉。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首作品的精神昂扬是双重的。

一重是因为秋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主席写秋日更是壮美无比。

第二重是因为爱国,此前我们解读诗词时总说“忧国忧民”,“忧”的情绪非常重,而主席的爱国情绪是极为昂扬、充满对胜利希望的。

这首词写于1925年秋天,毛泽东正要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会,途中经过长沙,回忆起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的生活,激情澎湃。站在故地,再展望未来,壮志满怀。

我们一直说寓情于景,这首词的景极为开阔

非常有力度的一个“看”字,看的是什么?

万山红遍、漫江碧透、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不仅是视野的开阔,更是胸怀的开阔。

又极有力度的一个“问”字,问的是什么?

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道出了词人的雄心壮志。

刚刚看了陆游在八十多岁感慨“死去元知万事空”,那是老人生命垂危时忧国忧民动人的泣血哀鸣。

而这首词里是“恰同学少年”,带来的是截然不同的感染力,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豪气满怀。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生的不同阶段、战斗的不同阶段,写下的爱国诗词意境是完全不同的。

但一脉相承的是,无论是意气风发的少年、还是垂垂暮色的老年,爱国之心、报国之情,是一直不变的。

--

我们已经从《诗经》、屈原的《离骚》,一路分享到杜甫、辛弃疾的爱国诗词,最后到毛主席的《沁园春》。

在这一场学习爱国诗词的旅程中,我们也仿佛跟着这些爱国诗词穿越了千年。那最后,还是以我很喜欢的爱国诗,诗人艾青《我爱这土地》来做结尾。

最后相信也不需要我解读,我们每个人都能从《我爱这土地》的文字中感受到这里深沉、炙热的情感。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本文链接:https://www.832212.com/html/71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