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写作范文、写作素材
每天为您分享优质范文素材!

“诗神”毛泽东的长征诗词古诗

70年沧海桑田,70年时代巨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抚今喜看锦绣路,追昔难忘长征途。

84年前,毛泽东率领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他以革命家特有的浪漫主义情怀,用诗的方式,对人类历史上这次最伟大的远征进行了总结,于是《七律·长征》横空出世。

毛主席

诗 词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主席自豪地说:“这是一次真正的前所未有的长征。长征以我们的胜利和敌人的失败而告终。”

实际上,万里长征中,毛泽东收获的不仅是胜利。如果从1934年5月中央准备长征算起,至1936年10月三大主力军会师,在两年多时间里,他还收获了10首诗词:《清平乐·会昌》《十六字令三首》《忆秦娥·娄山关》《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七律·长征》《念奴骄·昆仑》《清平乐·六盘山》《沁园春·雪》。这就是毛泽东的“长征诗词”。

这些诗词,既有对长征中残酷战斗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有危机时刻始终对革命前途充满胜利的高度自信;既有对红军英勇精神的深情礼赞,也有对中国革命美好明天的畅想筹划。如今,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美好愿望早已实现:中国已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如今的“强起来”。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重温那段岁月,依然心潮澎湃;重读那些诗词,仍旧激情满怀。在新时代,常读常新毛主席的“长征诗词”,始终带给我们精神滋养和奋进力量。

心情沉郁,而诗情奔放激昂,

始终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毛泽东作为一名高瞻远瞩的卓越领袖,一生中心情沉郁的时候并不多见。然而,从1931年11月赣南会议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他的心情一直阴郁不安。

当时,尽管他已出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但却一直接连不断遭受着来自党内的严厉批判,也没人敢与他接近。他说:“不但一个人也不上门,连一个鬼也不上门。”不仅如此,自己的亲属也接连受到牵连:长期分管文件的妻子贺子珍,改当收发;弟弟毛泽覃、弟媳贺怡被撤职;妻兄贺敏学被免去红24师代理师长职务。

当时的心境可想而知。但他没有消沉,一直表现得十分从容,尽可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继续为革命做些工作。在远离前线的会昌调研时,一天清晨登上城外岚山岭,写下《清平乐·会昌》。其心情,诗人自注:“1934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但作者抒发的却是“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的豪情和“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的必胜信心,丝毫看不出沉郁懈怠情绪。

湘江之战红军损失大半,全军群情压抑。行军途中,见张闻天骑马摔跤,但并未摔伤,毛泽东还不忘吟诗:“洛甫洛甫真英豪,不会行军会摔跤。四脚朝天摔得巧,没伤胳膊没伤脑。”革命乐观主义情绪跃然纸上。娄山关战斗,取得长征以来首次大捷。战后毛泽东登上硝烟未尽的陡峭雄关,望着远处浩茫如海的苍山和鲜红如血的残阳,联想长征以来,红军将士克服的种种艰难险阻,抒发的依然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壮志豪情。

挫折是弱者的坟墓,但却是强者奋发的阶梯。毛泽东从来都属于后者。

军情急迫,但诗兴丰盈勃发,

始终展现出革命者的宏阔气魄

长征中,红军始终处在数十倍于己的敌人追击、堵截与合围中,平均三天就发生一次激烈大战,每天还要急行军50公里以上,军情急迫是十分罕见的。

梅花在风雪中怒放,鲲鹏在长空中翱翔。犹如两块燧石激烈撞击,定会迸发耀眼的火花一样。毛泽东的诗思,也常在充满压力和张力的斗争环境中不可遏止地迸发。在崇山峻岭的穿行中,在风雪弥漫的征途上,在激战过后的硝烟里,在扬鞭策马的风驰中,作为统帅的毛泽东,仍在马背上哼词吟诗。如在1934年到1935年间创作的《十六字令三首》,作者在第一首的自注中写道:“民谣:‘上有骷髅山,下有八宝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 ”由此可推断第一首当作于初入黔时,而全词著录在《忆秦娥·娄山关》后,则二三两首又当作于1935年2、3月或再稍晚些。

遥想当时,红军在数十倍于己的敌人围追堵截中,左冲右突、且战且走,战事激烈、军情急迫的程度可想而知。但毛泽东仍是胸有成竹、忙而不乱,用诗词抒发豪情斗志,也激励红军将士。

此外,纵观毛泽东一生的诗词创作,在长征战事如此绵密的两年时间里,创作了10首诗词,这个密度是空前的,甚至还包括最著名《沁园春·雪》在内的多篇雄文。尤其是在1935年10月间,当时战事虽缓解,但仍有“砍尾巴”之战,胜利在望的毛泽东诗情如井喷般爆发,连续创作了《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4首,平均7天一首。革命领袖、红军统帅宏阔的胸襟气魄表现得淋漓尽致。

重山阔水,但作泥丸细浪观,

始终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情怀

长征途中,红军将士们翻越了20多座大山,渡过了30多条大河。可以说,红军长征是山重水复的曲折征程,是跋山涉水的艰难前行。但对于善于把“坏事变成好事”的毛泽东来说,对山的审视从来是俯瞰的,对山的艰险始终是淡定的。面对崇山阻隔、急流拦路,毛泽东笔下呈现的是“红军不怕远征难”的从容,是“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淡定,是“五岭逶迤腾细浪”的浪漫,还有“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轻松。

因为在主席的眼中,没有比红军更高的山,没有比草鞋更长的路,没有比桥船更宽的河。山和水便也由此成了毛泽东“长征诗词”的主题。

在《毛泽东诗词集》收录的67首作品中,以山为题和写到山的,就有30多首,而在毛泽东10首“长征诗词”中,有7首直接描写山,其余3首诗词中也都提到山。写到的河流有三条:《七律·长征》中的大渡河、金沙江,《沁园春·雪》中的黄河。中国革命是从山里起步的,中国革命的道路也是靠着对山的跨越而走向成功的。所以,山不仅是敌人,更是红军的朋友。

主席在《忆秦娥?娄山关》的注解中说:“万里长征,千回百转,顺利少于困难不知多少倍。”尽管如此,但他相信,急风暴雨过后必是晴空万里,山重水复尽头定是柳暗花明。每当捧读毛泽东“长征诗词”,一种革命英雄主义情怀顿时扑面而来,令人热血沸腾。

指点江山,风流人物看今朝,

始终表现出革命者的高度自信

长征开始前,毛泽东差点被留在苏区打游击。据当时担任李德俄文翻译的伍修权回忆:“最初他们还打算连毛泽东同志也不带走。当时已将他排斥出中央领导核心,被弄到于都搞调查研究。后来,因为他是中华苏维埃主席,在军队中享有很高威望,才被允许一起长征。”面对个人和革命事业受到的双重挫折,毛泽东没有灰心气馁,始终对革命充满信心。

长征开始后不久,他就向中央建议,趁“追剿”军主力薛岳、周浑元两部没有合拢时组织反击,以扭转战局,但遭到拒绝。湘江战役前后,他又以病弱之躯在担架上同张闻天、王稼祥讨论第五次反“围剿”为什么不能取胜的问题,耐心做工作,统一思想认识,为遵义会议召开奠定了坚强的思想基础。

与四方面军会合后,又战胜张国焘分裂阴谋,率红一、三军团北上胜利到达陕北,此时的毛泽东更加自信。1936年2月,毛泽东在陕北清涧袁家沟指挥红军渡河时,恰逢一场大雪,面对雪花纷飞的壮丽山河,面对刚摆脱反动派围追,又迎来侵略者进逼的严峻形势,毛泽东写下一生诗词中最精彩的雄篇《沁园春·雪》。

在审视历史,点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历代风流人物后,更以豪迈的语气写道:“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历史上这些风流人物,如同旧黄历般都翻过去了,历史的车轮行进到今天,真正的风流人物,还要看今朝、看人民……

如今,亿万风流人物正进入新时代,奋进在实现民族复兴梦想的新征程上。

习主席说,“我们这一代人要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我们这一代的“长征”路,注定是不平坦的。正如他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所指出的:“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

因此,我们必须始终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以革命者的天下情怀和英雄主义精神,自信应对强国强军的各种挑战,直面改革发展中的重重难关,像毛泽东在《忆秦娥·娄山关》所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不管“苍山如海”,抑或“残阳如血”。

*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编辑:裴一帆

主管|国防大学政治工作部

主办|国防大学政治工作部宣传处

监 制:吴江根

总编辑:罗金沐

主 编:陈 飞

值班编辑:曹舒雅

邮 箱:gfdxwx@163.com

本文链接:https://www.832212.com/html/71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