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写作范文、写作素材
每天为您分享优质范文素材!

和这本书结合着读,带9岁儿子吃透中小学必考名著《三国演义》!

檩子:今天分享一个带娃读通、吃透《三国演义》原文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花友@马小可 和她9岁的儿子。

四大名著本来就是中考必考篇目,带娃把原文读透,听起来好像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在@马小可 的帮助下,她儿子是真的做到了“触类旁通”。

不仅把整本书庞杂的历史故事线厘清了。

还能把《三国演义》和《世说新语》结合起来看,分析同一个人物在两本书里不同的表现。

庞统性格上的臭脾气可不少。在《世说新语》里就可见一斑,拜见司马徽不仅不下车,还出言不逊。

到了《三国演义》中更是心高气傲,有推荐信不拿出来,非要刘备请了才肯出山。最后为什么死那么快,难道不是因为立功心切吗?

本篇隆重邀请到了 @马小可 ,她从三个方面讲了带娃精读《三国演义》原文之路:

我们为什么要精读《三国演义》原文?

我们是怎么精读原文的?

我们怎么把《三国演义》和《世说新语》结合起来读?

如果你也想带孩子精读一下四大名著,这个故事会帮得上忙。

展示一下她家儿子读完的书。图片最左边可以看到,书上贴了满满的索引贴。右边的第二卷,由于内部也贴了很多归纳了章节故事的纸片,整本书已经比原来厚了一倍。

感谢 @马小可!------以下是正文------

#1

为什么要精读《三国》?

先想一个问题,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为什么会有人觉得不适合给孩子读?

或许他们认为四大名著里对人性的刻画太过于深刻,反应了很多人性不好甚至残暴的一面,孩子还小,不懂辨识,看了容易误入歧途… 这是担心价值观被带坏所以不读。还有担心读不懂所以不读,还有觉得太长太耗时所以不读……这些,我都能理解。

别说现在有人觉得四大名著不适合孩子读,其实倒退几百年,《水浒传》、《红楼梦》在明清时期还是禁书,连成年人都看不了。

为什么会被禁?大抵是说这样的书对于道德教化有害无益。同理类推,因这个理由被禁过的书还有《少年维特之烦恼》、《麦田守望者》 …… 

然而,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够在阳光下光明正大地阅读这些书,难道不是因为他们穿越过黑暗而依旧给我们带来了力量了吗?

不用太纠结于名著故事里的暴力与人性阴暗,阅读“无菌化、零污染”是不切实际的。孩子读书需要引导,读书过程中独立的思考能力和阅读技巧是一点点建立起来的,很多时候都需要我们家长的铺路,但多少,相信孩子吧,肯定他们的思考能力、鼓励他们的阅读兴趣,这条路是不会走歪的。

回到书本身上来 ,读三国有用吗?

我觉得没多少用。中高考会考,但其考察程度完全不需要你精读完整本三国演义;会帮助你更好地学习文言文,但其效果产出比是不如你去背《古文观止》名篇的;能深入了解历史,读《三国志》不是更有效吗?

既然这么没用,那为什么还要读?

因为,娃现在还有时间,能做“无用”的事就是幸福啊!“有用”已经成了当今时代的焦虑,娃们忙着考级、忙着刷题、甚至忙着运动,不断地被裹挟着向前推进,累得很,却又无法停住脚步。说到底,都是因为“无奈”,所以不得不追求“有用”。

我家娃也很快要“卷”入“有用”的洪流中,而在这之前,我希望他能有些“无用”的爱好,读些“无用”的书,交些“无用”的朋友,当他在以后追逐“有用”的漫长时间中,这些“无用”会构建起他的高精神世界。

同理:诗背了那么多有什么用?

好像也没什么用,只是不懂一些中国人骨子里特有的浪漫罢了。不懂浪漫是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呢?取决于你是不是浪漫的人。我自然希望我儿成为精通数理化的学霸,可我更希望他懂得生活情趣,因文学和艺术而热爱生活,做一个浪漫的人。

以上说了那么多,是不是喝了太多鸡汤了?接下来不熬鸡汤了,说点实际的。我们读完了三国究竟有什么收获?

语文层面:文言文语感有了质的提升。

娃在读三国以前也积累文言文,小古文100篇基本背诵完成,但在《世说新语》上依旧卡壳严重,对名词作动词、动宾短语作名词都很不敏感,更别提朗读时的断句及重读了。

三国演义的原文属于古白话文,最合适刚学完小古文稍稍有文言文基础的娃了,其总体文字难度甚至略低于小古文。难度低、故事性强,娃又是历史爱好者,推进丝毫不难。读了二十回就跟读现代白话文一样轻松了。 

现在再拿出《世说新语》任意一篇,对照着注释,基本能做到字字过关了

人文层面:完成了从读故事到读人物的转变。

经典作品的魅力不在于故事写得有多精彩,而是这个人物是不是给你以启发了,其人物精神是否震撼到你了。

娃在读三国原文前对三国故事已经烂熟于心了,读原文就侧重于总结人物精神。比如,曹操和袁绍,从小的发小,一样的官三代,是什么使得袁绍在曹操面前这么不堪一击,从而可以看出袁绍的什么个性不可取。 

 

再比如,孔明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伟大从来都不是因为他是神,而是因为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一个会因为刘禅胸无大志而郁闷的人;一个会因失街亭斩马谡而痛苦的人;一个会因为遭受流言被后主召回而委屈的人 …… 

所以,什么是英雄,是始终贯穿整本书阅读过程中不懈的发问。 

 

历史层面:打开学习历史的格局。

这个层面就不用多说了吧,我们没有结合《三国志》进行拓展,如果可以,对三国时期的历史理解一定能更加深刻吧。不过,以史为鉴,把三国的历史与中国其他时期的历史作对比,也是打开学习历史格局的好方法。

比如说,靖康之耻之后的南宋,在临安建立了临时政府,与北边的金国对峙,是不是可以类比东吴的孙权政权与魏国曹操政权的对峙?只不过,南宋政府实在是太软弱无能了,逼得辛弃疾大声疾呼:生子当如孙仲谋! 

 

同样的,三国历史也可以类比西方罗马帝国形成的历史,都是大一统之后留下一个分崩离析的国家,群雄割据开局,其中一方悄然壮大,最后完成大一统。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本书的主旨,看古今中外,不外乎如此。

#2

我们是怎么精读《三国》的?

娃读三国,最早要从两年前算起,那时他第一次接触到凯叔讲三国,兴致盎然听了好几个月。

有时在车上我就陪他一起听,我发现这么庞大的故事要他把人物都串起来还是很困难的,比如有一次我问他五虎上将和五子良将分别都是谁?这不难,娃一口气就报完了,但我再问,他们哪些是投降来的,又都从哪投降来的?他就答不上来了。

所以我就发觉,光听不行,得同步阅读。

我没有做任何筛选,直接买了凯叔讲三国配套的16册书

,因为听过,我很认可凯叔三国的质量,至今我也是这么觉得的,凯叔讲的三国与原文非常接近,除了故事承接性有点不够,可以说是三国原文的白话文版了。  

凯叔三国那套书我们读了四个月,正好是疫情期间在家上网课那段日子,我们把时间都用来啃三国了。

随后的日子里他又读了林汉达写的三国,开始听平哥的《三国群英传》或多或少,每天都在和三国打交道,还总结了三国故事的历史线。

真正开始落实读三国原文,是从三年级的暑假开始。

三年级以来,娃都在学文言文,从最初的小古文到初高中文言文到《世说新语》,学过的每一篇都背诵下来了。他表示想暂停《世说新语》的学习,因为还是有难度的,学了如果不复盘等于白学,畏难又有压力。

此时他的《平说三国群英传》听到曹操传,人物特性一下子丰满又复杂起来,正巧平哥讲三国是字字抠着原文讲的,我提议咱们来读《三国演义》的原文吧!

娃是个懒娃,不推不进,读了几天他发现,这和《世说新语》比简直太简单了,读起来轻松多了,在降维打击的快感下,就这么着,《三国演义》原文也给推上了正轨。

期间每天腾出一小时,分两个时间段学习三国,对他的要求是朗读出声,因为从朗读断句能听出他是否明白句子意思。除了朗读一小时,娃其实每天还花了很多时间在思考、拓展、及回顾整理上。这些工作都不是轻轻松松的,他能坚持下来,我觉得非常了不起。我们每天读的量也并不固定,因为有的地方要停下来讲解,拓展地理或历史,甚至哲学 ,有时一天只能读300字。每天读完,都会和他交流下,比如说谈一谈曹操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你是怎么看的?读得是真的慢,反正没有设定任何目标,就咬文嚼字慢慢来吧。我们做精读的方法,归纳下来有三个要点。细节上:用索引贴做批注,方便根据人物查找要点如果说之前读凯叔三国的收获是知道了故事是怎么一回事,那么,这一遍读三国的重点是读人物,理顺三国里面重点人物的历史线,从刘备、诸葛亮、曹操、孙权、五虎上将、五子良将,乃至吕布、陈宫、荀彧等这样的配角也都不放过。读小说读故事情节总是比读人物简单,比方说我们看金庸总是被情节给拽着跑,但是只有读懂人物才能真正汲取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价值,因为这个人物的精神能给我们的人生以启示。

我们用索引贴给书做了批注,不同颜色代表不同人物,曹操战派是橘黄色的,刘备战派是绿色的,粉色是配角人物线。

比如说,如果要查赵云是什么时候跟随了刘备,去绿色贴里一找便是。不过也有缺点,娃写了过多琐碎的信息条,已经贴不下了。

  因为读得慢,这一遍读三国就读得特别地细致,连陈琳的《讨曹操檄》都一个字一个字过了一遍,光这篇檄文就学了三天,娃表示看古人骂人好带劲啊,骂得又狠又难听,读起来好爽 …… 我说你看,陈琳骂那么难听,曹操也不生气,还把他纳为己用了,是不是宰相肚里能撑船?他说是,跟骆宾王讨武则天一个样,看来英雄都惜英雄呢。

每章节:总结“故事概要”,作为下次阅读的“前情提要”

娃喜欢总结,这个习惯从一年级就养成了,他只要听到什么故事,读了什么书,都会自己总结一番并记录下来,这个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他每天读一章,每一章基本都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分两条线索讲述。他读完都会给每一枝写段“故事概要”,作为第二天读下一章的“前情提要”。基本每一段都写二百字左右,写在便条贴上,贴在书对应的位置。等这本书读完了,书也比没读之前厚了整整一倍。  第二册比第一册厚是因为第一册用的彩色大号索引条用完了,读到第二册就干脆升级用大贴纸直接贴在内页上了,概括地也更详细写。 整本书:梳理故事脉络,厘清主线三国的故事非常庞大,人物众多,不动动笔有时真的会混淆人物和事件。这时候,娃会把自己之前每章总结的概要给串起来,就变成了一整本书的故事脉络。

比如,孔明六出祁山,原文其实并没有明确表示这是第一次,这是第二次 … 六出也是读者自己总结出来的。

原文六出祁山从第 91 回北伐开始,至第 105 回孔明陨落,这期间主线和支线交叉进行着,大大小小战役打了几十场,每次失败理由都不一样,再出祁山的背景也在不断变化 … 

从娃的笔记,可以看出他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在整理,他说本来只是想用一张图就捋清楚六出祁山的,后来发现做不到啊,就做成了详尽版。

左右滑动查看娃做的“六出祁山”

除了六出祁山,娃还梳理了七擒孟获。

也有刘备三顾茅庐。

不一一列举了,他的学渣笔记还有很多,我没事就爱翻开看看,且不论笔记记得如何,记笔记过程中的思考就值得我点赞了。

#3

《三国》和《世说新语》结合起来读

我们是怎么做的?

《世说新语》我们一直在在断断续续地学,目前学了一百段左右。

在没开始朗读《三国演义》之前,娃的《世说新语》一直都学得意兴阑珊。

主要我也觉得有点难推进,先不论语言难度,魏晋人士多风流,提倡的是如今的“丧文化”,推崇及时行乐,这样价值观是魏晋时期的时代产物,显然是不符合当今的时代精神的。

我还不希望我儿年纪轻轻就“生死看淡,不服就干”,那要怎么引导才能使孩子既愿意读又不被书里的价值观带跑呢? 

 

这个问题,在我们开始读《三国演义》之后,就自动解决了。

三国里出现的一个又一个的大人物小人物,娃惊讶地发现:“咦,这不是《世说新语》里的某某吗,这不是那谁谁吗?”

确实就是他们,让我们看看三国里的“他们”是怎么出现在世说新语里的。

例一:曹操和袁绍

《三国演义》中我们都知道曹操和袁绍从结成讨董联盟到官渡之战,最后袁绍大败。但其实曹操和袁绍两个人物真值得放一起好好比较一番,我们会发现袁绍的失败是注定的。

曹操和袁绍属于从小玩到大的发小,同样都是官三代,袁绍从小就干不过曹操,被拿捏的死死的,从《世说新语》中记载的两人小时候抢新娘子的事就能看出袁绍不是曹操的对手了。 

 

而曹操的心狠手辣,在《世说新语》中就体现得淋漓尽致了。 

 

例二:王朗和华歆 

三国中多次出现王朗、华歆,这两人后来都是魏国的重臣,看看《世说新语》中对这两人的评价:王朗不如华歆,华歆不如管宁。

到了《三国演义》中,娃说罗贯中一定是不喜欢这两个人,因为他俩每每在文中出现,都是一副奸佞的小人嘴脸,安排华歆逼迫汉献帝退位,还安排孔明骂死王朗 … 幸亏管宁死得早,留下的名声最好! 

例三:孔融 

孔融让梨的故事我们都知道,这个孔融就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北海救来的孔融,因为刘备那时还在曹操手下,孔融自此在曹操手下办事。

《世说新语》中的孔融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其儿子更是“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都是极具正面的描写。为什么?

因为孔融是建安七子之一,其才华了得,又极具当时魏晋时期风流人物的特点:爱抬杠。这不就是《世说新语》最爱写的一类人吗?

然而嘴上功夫厉害在《三国》里不算什么,孔融终究反受其累,最后被曹操灭其一族。 

 

例四:祢衡 

《三国演义》读得仔细的话,会发现有一回“弥正平裸衣骂贼”,弥正平正是孔融的忘年好友,两人可以说性格一致,兴趣相投,都是“杠精”。

“弥正平裸衣骂贼”这一回在整个《三国演义》的剧情上不起任何作用,完全抛开这一回读不会影响故事衔接,那罗贯中为什么还把这一章放进去了呢?

我和娃也讨论过这个问题,娃的回答简洁明了,因为罗贯中不喜欢曹操呗!

其实答案 …… 还真就是这样!罗贯中用了整整一回,借了祢衡的口,实则是在表达对曹操行为的不齿。

罗贯中为了引导读者的价值取向真是煞费苦心了 。所谓“窃钩者诛,窃国者侯”,放在这里给娃解释,再合适不过了。 

 

例五:庞统 

卧龙凤雏得一可得天下,可见庞统和诸葛亮在才能上是并列的两大人物,可《三国演义》中庞统从第四十七回出场,第六十三回就死了,难道只是因为一山不容二虎把他给写死了吗?

其实不然,庞统性格上的臭脾气可不少。在《世说新语》里就可见一斑,拜见司马徽不仅不下车,还出言不逊。

到了《三国演义》中更是心高气傲,有推荐信不拿出来,非要刘备请了才肯出山。最后为什么死那么快,难道不是因为立功心切吗?

例六:钟会 

钟会在《三国演义》中出现较晚,几乎在最后几回了,但这个人物一出现,娃就立马反应过来,是《世说新语》中偷酒喝、见曹丕时“不敢出汗”的钟会吗?我说,别看钟会小时候见魏主连汗都不敢出,长大了可是造反一把好手。 

不一一举例了,因为太多了,尤其是书中记录了大量魏主与下属的对话,都反应出当时魏晋名士的生活作风。

再放两段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故事,特别魏晋风,此人在三国中并没有出现,说的是阮籍。

要我写书劝司马昭受九锡之礼,既然躲不过那我喝个烂醉;要我陪聊,那我就说些你听不懂的…司马昭再惜才也没用,阮籍根本不鸟他。 

 

其实除了以上《世说新语》中对三国人物的侧面描写,《三国》原文里就插入了非常大量的《世说新语》原文,娃常常读着读着就说这里我读过,如下图画蓝线处,就是从《世说新语》里来的:  

 

《世说新语》里有太多三国里面的人物故事了,《三国演义》里也有太多世说的原文

。以前我读的时候并没有太注意,这次陪着娃精读《三国演义》,一个个《世说新语》里的人物不断跳出来,纷纷映照了他们最后在《三国》里的结局。 

 

在读《三国》的时候,娃认真复习了《世说新语》之前学过的段落,对学习新的段落也有了积极性,我也不担心娃的价值取向会被带坏,毕竟,三国演义这么暴力的作品都啃下来了,还怕区区放浪形骸吗?咱有底气。

娃《三国演义》,其学习过程收获太多,已经超出了我们原本读《三国》的初衷,做到了仅读懂了故事,而且读懂了人物,当然,这里所说的“读懂”,只是指知道了如何在这方面入门,触类旁通,往后的阅读,都是以此方向不断精进,做到真正的开卷有益。

相关阅读:

深挖喜马拉雅, 我们为30本中小学课外“必读经典”找到了超棒的“有声书资源”!

用这个app坚持打卡快3年,我带儿子在学前实现中英文阅读量4500本

带娃吃透中小学必读+必考名著《西游记》, 分享完整攻略!

点个“在看”,我们就不会走散~

本文链接:https://www.832212.com/html/70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