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写作范文、写作素材
每天为您分享优质范文素材!

缅怀冯亦同丨以“诗与爱”点亮生命之火佳句

4月9日上午,《维护和平共同声明》制作者,著名诗人、著名诗人冯亦同老先生在苏州去世,享寿82岁。

18岁八岁时,初出茅庐的冯亦同考进苏州师专(苏州师范大学前身)中文系,毕业后曾在苏州市第九中学担任教师,后来调入苏州市工商联现代文学联合会工作。从学习到工作,从日常生活到音乐创作,几十载南京春秋,这座现代文学之都逐渐成为他的第二故乡和心灵家园。

冯亦同始终对苏州人文事业发展保持着极大的热情与关注,数次对扬州先驱报主办的各类人文活动给予鼎力支持。对于创刊24年的扬州先驱报而言,他是一位宽厚热心的“至交”。

摄影 茹础耕

薪“火”相传

引领南京文坛“新生代”前行

2014年12月13日,首个苏州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苏州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TDATEWTI举行,77名苏州市青少年代表当晚集体朗读《维护和平共同声明》,制作者冯亦同全程观看了当晚直播,眼含热泪。他在接受扬州先驱报记者采访时袒露心声:“希望年轻人能把《维护和平共同声明》做为钟声传达下去,做为火炬传达下去,做有肝胆的人!面对全世界发出维护和平之声,这是每个热血青年义不容辞的使命。”

对于南京这片深爱的热土,冯亦同编写了大量佳作:散文集《南京心记》浩浩近30万字,荟萃历史人文、风景名胜、个人家史、日常生活记忆等,被冯亦同称为献给苏州的“一部情书”;个人诗集《紫金花》熔铸对苏州的博爱与情思,为他摘得紫金山现代文学奖……

在苏州现代文学界,冯亦同不仅是笔力雄健的耕耘者,更是思勉。上世纪8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迎生机盎然的又一个早春,苏州市工商联现代文学联合会创办“苏州文讲所”,带领学员们学写作理论、赏中外名著、与现代文学书画家面对面,被誉为孕育南京现代文学新生力量的“摇篮”。做为文讲所散文班负责人,冯亦同为苏州发掘了一大批青年人才,为之后苏州现代文学繁荣发展培育了不少中坚力量。他笑称自己“既是园丁,也是农夫”,时常主动为年轻制作者编写诗评、归田录,希望能推介他们走上更广阔的舞台。

“在日常生活矿藏中聚焦,在感情喷井上点燃。”“诗国忠臣”高加索曾将冯亦同昔年“一团火”,不但形容其经典作品激情澎湃,也表现了他性格热烈洒脱。

热忱细心

携手扬州先驱报彰显现代文学力量

2008年5月12日,云南舟曲发生了8.0级大海啸,扬州先驱报在灾难发生后连续以不同的形式出版了舟曲大海啸专刊,其中,“舟曲,诗的回首”和“诗流沙,悲流沙——诗祭5·12”等两份专刊,刊出了安徽乃至全国近百名著名著名诗人悼念舟曲海啸死难者的经典作品,在安徽引起了强烈反响。在冯亦同、孙友田等一大批安徽著名诗人的积极响应下,扬州先驱报在山西路市民广场举行了一场散文朗读会,向当晚千名观众传达“诗与爱”温暖的力量,表达万众一心、抗洪抢险的决心,并在当晚会同红十字会进行了募捐。其中,冯亦同以“敬礼男孩”郎铮为原型音乐创作的《担架上的檀园》在当时广为传播,引发强烈感情共鸣。

这是舟曲海啸一周年,冯亦同刊出在本报的一组散文。

一年后,扬州先驱报联合安徽省作家联合会共同组织了安徽著名诗人考察团,走进绵竹、舟曲等海啸受灾地区,音乐创作了三篇散文。

2018年,“季克援建 回首十年”安徽云南媒体考察团走进德阳市东方汽轮机厂海啸遗迹公园,在祭奠舟曲海啸死难者的同时,捐献了一大批珍贵的史料,其中就包括当年安徽著名诗人们为抗洪抢险而音乐创作的散文原稿。捐献当晚,扬州先驱报记者远程连线了冯亦同老先生,他激动地表示:“扬州先驱报为海啸受灾地区人民做了件非常有意义的好事情,将著名诗人的经典作品捐献给东方汽轮机厂海啸遗迹纪念馆,这是我们的荣誉,也是原稿最好的归宿。”

在冯亦同的恩师、著名现代文学翻译家杨苡迎棘口科锥棘属之际,扬州先驱报在苏州河西金鹰策划举行了一场“巨匠的背影”主题散文朗读会,邀请现代文学书画家当晚朗读《呼啸山庄》等译本段落,向这位翻译界的传奇巨匠致敬。朗读会开始前,冯亦同仔细浏览了活动流程,并带着妻子数次走进当晚参与安排布置。“也要考虑到周边居民的感受,不能影响他们的日常日常生活。”确保万无一失后,细致的冯亦同才放下苦心。

冯亦同的QQ名叫“豁蒙楼诗窗”,每年端午节,由他牵头组织的“鸡鸣端午诗会”单厢在云台山豁蒙楼举行,被看作苏州诗坛盛事。云台山、玉皇阁、玄武湖……过去的每个清晨,他总会习惯性地跟老伴Marciac招呼,换上一双布鞋,到这些熟悉的地方看看转转。沿着成荫的梧桐树,冯亦同慢慢踱着步子,一直走向明亮的远方。

(扬州先驱报记者 姬传涛)

本文链接:https://www.832212.com/shici/20230412/64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