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写作范文、写作素材
每天为您分享优质范文素材!

首推经典神作《如何让你遇见我:现当代诗歌的情思与哀愁》,值得反复读!古

今日推荐:《如何让你遇见我:现当代诗歌的情思与哀愁》作者:梦江南。搜索书名开始观看吧~

-----精选段落-----

如何让你遇见我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思悠悠。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叶圣陶说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赢得了“雨巷诗人”的称号。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欣赏这首《雨巷》。

一是从象征手法上。《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所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显然是受到了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结和雨中愁联系在一起,他有一首《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在谁是主?思悠悠闲!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首诗就是用雨中丁香结作为人们的愁心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造《雨巷》的意境和形象。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在构造《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描写,又有自己的创造。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瞬息即失的形象,这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出了更多的新时代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因此可以说,在表现时代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第二,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的,而“丁香姑娘”则是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二是从诗歌的音乐美上。戴望舒对法国象征主义是有深入研究的,魏尔伦对诗歌音乐性的强调给了他深刻的启示。对音乐性的追求几乎成了他使诗达到纯粹的重要手段。这种唯音乐的追求,使我们在一种迷蒙悦耳的旋律中摆脱了诗歌字面的纠缠,而进入到一种音乐的幻觉状态。“雨巷”里流出了纯粹的音乐,它清澈而柔软地荡开来、荡开来……直到把我们轻轻地“收”了进去。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诗中,“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具有双重含义:一是实指,一是一种不可及的纯洁理想的象征。诗人的用意是在后者,但不妨碍我们执著于前者,这就使此诗对更多的读者具有了可感性。这里的象征是“音乐化的象征”。

《雨巷》在音乐性方面显然是有着突出的成就的。全诗共七节,每节六行,每行长短不等,押韵的位置也不尽相同,但间隔有致,一韵到底。特别是诗人十分巧妙地运用了词语的重叠、音组的停顿和反复拉长了诗的节奏,构成了一种回荡往返、摄人心魄的音乐旋律;“雨巷”“悠长”“姑娘”“芬芳”“惆怅”等词在韵脚中一再重复,更传达出一种流动着的情绪,一种低回而迷茫的感觉。

再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首诗的音乐性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诗歌的情调是音乐性的,抽象、纯净、理想化。它恍惚、朦胧,犹如一段难以言表的旋律。这是诗人心率的运动,是无具体内容的纯粹形式。它的情绪仅存在于我们的解释之中,如此诗的象征性内容不过是我们从旋律中体验到的一种哀怨的太息、失落的惆怅而已。其次,此诗运用了回旋式的旋律与和声。这种旋律与和声是诗人的“精神动作”。密度很高的回旋与和声,正如诗人徘徊忧郁的脚步,那么漫长,那么没有出路。悠长——悠长,寂寥——寂寥,丁香——丁香,哀怨——哀怨,彷徨——彷徨,太息——太息,雨巷——雨巷——雨巷——雨巷……这种同律的反复,一次次渗入我们的心,如梦似幻,使形象变得模模糊糊,而情绪却在这一片雨雾中具有了质感。这和象征主义诗人马拉美、魏尔伦们的诗歌审美感受是一致的。再次,全诗被导入统一的“江阳辙”中,诗人注意了韵母发音时口型的变化和共鸣效果:主要元音a,具有回荡不息的感觉,这和音乐的物理属性、生理属性、心理属性是吻合的。特殊的音响构成了基本因素,更容易唤起我们的联想,诗歌也因之具有了时间性和运动性。音乐性主题也在这统一而连贯的韵律中呈现出来,它不再是描写性的,而是纯粹表现性的。在这种一贯到底的韵律中,诗人仿佛一个寂寞而固执的灵魂默默行着,他等待着奇迹的出现,一切都不能教他转过头去,而他等待的东西又是那般渺茫。这也是为什么叶圣陶先生收到这首诗以后,说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的原因所在。

三是从诗歌的意境上。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在浓重的象征色彩的衬托下,赤裸裸地反映了诗人曲折幽微的内心世界;在低沉而优美的调子里,一幅梅雨季节的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呈现在面前。带着哀伤,诗人把自己放在悠长的雨巷中,做一个反复彷徨的孤独者。没有声音,没有欢乐,也没有阳光,只有彷徨和哀怨,这就是悠长、狭窄而又寂寥的“雨巷”,也是当时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的写照。诗人在孤寂中怀着一个美好的希望,希望自己心中的美好理想能够实现。但是,诗人明显知道,美好的愿望是很难实现的。于是,转瞬即逝,只留下自己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在这里,诗人把握不住理想又不甘心放弃理想的复杂情绪显露无遗。

此外,这首诗的形式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首尾回环结构,无疑增强了缠绵悱恻的忧郁之美,而这恰恰与诗人内心回环缠绕的、难以摆脱的、无法自拔的、不易言表的、苦闷彷徨的忧郁情感是叠合的。总之,《雨巷》无论是在意象传达上,还是在意境的创造上,都可堪称一绝。

一个少女的回答

——曾卓

不要向我夸耀你的才能

浅浅的溪流高声喧哗

而我爱大海——

那样辽阔而又深沉

不要向我急于倾吐你的感情

让你漂亮的言词

投入时间的熔炉去燃烧

看看是砂石还是真金

一个古老而又常青的谜

如果有人问我什么是爱情

我将庄严地沉默

因为我太幼稚,也还年轻

我只知道那是一个神圣的字

说出它时,要有诚恳的心

而为了得到它

必须用烈焰焚冶自己的灵魂

意境的优美、语言的娴熟、感情的充沛、思想的深邃,都是我们评判一首诗歌优劣的标准。有的诗歌是四者兼备,有的诗歌则在其中的某一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假如我们运用这个标准来评判曾卓的这首《一个少女的回答》的话,我想,这首诗绝对算得上是一首优秀的诗歌。

《一个少女的回答》这首诗歌,语言朴素,给人一种凝练的质感。诗歌不长,只有十余行,但诗歌中的感情却是充沛的,而且,还蕴含着诗人对爱情的深刻见解。

曾卓的诗歌,感情是真挚的,形象是鲜明的,并且都有着浓厚的历史感和时代感,融合着一种坚强、无私无畏、真诚、坦荡的人格力量,能引起读者广泛的联想和强烈的共鸣,从而打动人心。

俗话说,“文如其人”,与曾卓熟悉的人都知道,曾卓正是常常使朋友们感受到温暖和美感的。他宽厚,胸怀博大;他温情,待人以诚。同样,曾卓的作品与人是一个完美的统一体,一点没有违拗和相悖,他的作品总给人“带来温暖和美感”,像是一块美玉,握在手中,便能感受到它的温润。

自古以来,爱情便是永不过时的话题。古代的文人骚客关于爱情的诗句名篇已有许多。譬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等,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难舍的爱恋之情。又例如,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元好问的“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等,都是流传千古的爱情名句。

即便在中国古人留下如此多的爱情名篇的时候,现代人仍然乐此不疲地用诗句歌唱爱情。现代人的爱情诗篇,或是缠绵悱恻,或是伤感凄人,或是奔放热烈,或是朴质无瑕……但值得欣慰的是,在这些爱情诗中,也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

《一个少女的回答》应该名列其中。在这首诗歌中,没有爱情的甜甜蜜蜜,没有恋人间的如胶似漆,更没有爱情中的无尽相思。但是,这首诗歌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才是爱情,怎么才能得到一份甜蜜的爱情。这便是这首诗歌的意义所在。在我看来,这首诗歌对爱情的理解,值得每一个想要拥有爱情的人去深思。

“不要向我夸耀你的才能”,诗歌从一个否定性的词语开始。“不要”这个词给人的感受是冰冷的,无情的。在爱情中,人们始终想到的是“我要”——要才华、要容貌、要金钱……现代人对于爱情,似乎已经偏离了最初的轨道,人们不禁仰天长叹:“真爱在哪里?”

“浅浅的溪流高声喧哗”,这一句借用溪流这一意象,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把那些自以为是的人、浮躁气盛的人、弄虚作假的人的嘴脸,形象地展现了出来。这里,还蕴含着一层对比。“浅浅的溪流”是微小的,但它却洋洋得意,自以为是。

但是,在少女的心中,这样的人并不是她所喜爱的。她喜爱的是什么呢?是大海,辽阔而深沉的大海。在少女心中,大海具备着溪流所不具备的魅力。大海是辽阔的,一眼望去,海天相接,遥遥无际;大海是深沉的,不骄傲,不显摆,同时,大海也极具力量,仿佛是一个拥有宽厚肩膀的男人,在少女伤心难过的时候,给她一个坚固的港湾。

少女又说:“不要向我急于倾吐你的感情,让漂亮的言词,投入时间的熔炉去燃烧,看看是砂石还是真金。”无疑,少女是成熟的,她的爱情观是理性的,不像初尝爱情的小女生,常常被一些甜蜜的、感人的、漂亮的言词所欺骗。无论你嘴里说了多少句“我爱你”,无论朗诵了多少句甜蜜的爱情诗句,在少女的心中,这些话语都要经过时间的检验。在少女看来,嘴里说出的感情,并不是真正的爱情。

那么,真正的爱情是什么呢?

少女这样回答:“一个古老而又常青的谜。”说得多好啊,一语中的,像是把爱情的面纱轻轻掀开,露出了爱情最初的面目——一个谜。陷入爱情之中的男女,就像是陷入了一个怎么也走不出的迷宫。他们或许会在不经意的拐角,遇到欣喜,或许又在漫长的转圈中,反目成仇。正如钱钟书在《围城》中所说的一样,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对于那些没有感受过爱情的人来说,他们对爱情是有着急切的渴望和憧憬的。在他们心里,爱情也是一座神秘的城堡。一代又一代的人憧憬爱情,然后体验爱情。所以,诗人的这句话,对自古以来人们为什么会对爱情有着如此执著的追求这个问题,做了一个很好的回答。因为,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常青的谜。

爱情是需要时间检验的。对待爱情,我们不能以玩弄的态度对待。因为,爱情同时是神圣的,是纯洁的,是高尚的。当我们遇到爱情的时候,我们应该怀着一颗诚恳的心,诚恳地对待所爱的人,诚恳地对待自己。

在爱情的路上,不仅有着甜蜜的幸福,也有着伤感的痛楚。为了得到真爱,我们或许会付出很多,经历很多的坎坷。所以,诗人说:“为了得到它,必须用烈焰焚冶自己的灵魂。”这样的认识,无疑是成熟的理智的认识。

所以,《一个少女的回答》这首诗,是一首爱情的自白书,它借“少女”之口,告诉了我们,什么才是爱情,怎么才能得到真正的爱情。

等你,在雨中

——余光中

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

蝉声沉落,蛙声升起

一池的红莲如红焰,在雨中

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

每朵莲都像你

尤其隔着黄昏,隔着这样的细雨

永恒,刹那,刹那,永恒

等你,在时间之外在时间之内,等你,

在刹那,在永恒

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里,此刻

如果你的清芬

在我的鼻孔,我会说,小情人

诺,这只手应该采莲,在吴宫

这只手应该

摇一柄桂桨,在木兰舟中

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

耳坠子一般的悬着

瑞士表说都七点了

忽然你走来

步雨后的红莲,翩翩,你走来

像一首小令

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你走来

从姜白石的词里,有韵地,你走来

余光中的诗作情通古今,意贯中西。源远流长的中国诗歌传统,时时滋润着他年轻的诗心。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中,余光中的诗歌有着更博杂的兼容性。《等你,在雨中》一诗语言清丽,声韵柔婉,具有东方古典美的空灵境界,同时,从诗句的排列上,也充分体现出诗人对现代格律诗建筑美的刻意追求。在回归传统时,他并不抛弃“现代”,他寻求的是一种具有深厚传统背景的“现代”,或者说是一种受过“现代”洗礼的“古典”。他常常运用独白和通感等现代手法,把现代人的感情与古典美糅合到一起,把现代诗和古代词熔为一炉,使得诗歌达到了一种清纯精致的境界。

爱情,是古老的题材,自从有了人类,便有了爱情;自从有了文学,爱情就被奉上歌咏、赞美的圣位。古往今来,描写爱情的书籍可以开个特殊的图书馆。在瀚如海洋的作品中,摆脱前人格调,抛开陈词滥语,并非易事。然而余光中,以其渊博的古典文学知识,用奇特的神来之笔,写出了爱情诗的美丽、深情。

“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一个“等你”何等深情,况且又是在雨中?天将晚了,“蝉声沉落,蛙声升起”,那痴情的男儿是不是正在望着绚丽的天际,望着一池火红的荷花,在痴痴地想?在痴痴地盼?这将暮未暮的美丽时分,这诗一般、梦一样的等待啊!黄昏将至,细雨蒙蒙,彩虹飞架,红莲如火,“蝉声沉落,蛙声升起”。正因为“你”在“我”心中,所以让人伤感的黄昏才显得如诗如画。

等待,在许多文人的笔下是焦急的、漫长的。《诗经静女》中的小伙儿被姑娘“爱而不见”弄得“搔首踯躅”;辛弃疾则“众里寻她千百度”。余光中的等待却如此平静,静静地等,静静地看,在等待同凝视中,竟感觉“你来不来都一样”。是对姑娘无所谓吗?是爱得不够吗?不!是因为那一池红莲“每朵都像你”。既然有一池的红莲相伴,既然,一样的雅致,一样的柔媚,那么,在诗人眼中,“你”就是莲,莲便是“你”,那么这种等待又怎会漫长?对“你”的盼望与对莲的钟爱本就是一体的。中国人喜爱隔雾看花,因为颇具朦胧。作者更有韵味,他是“隔着黄昏,隔着这样的细雨”的凝望。于是,这美丽不可多得的瞬间便定格成了永恒。

通过“我”的内心独白,点染了苦候情人不至,焦灼而无措的心理。“刹那,永恒。永恒,刹那。”诗中三个“刹那”,三个“永恒”,相对的概念,哲理的统一,让人觉得字字是心迹,字字是誓言,但又决不落俗套。余光中曾说:“这是写少年等待小情人时对时间的感觉。既是说,小伙子因等‘小情人’心切,所以感觉到时间过得很慢,这就是所谓‘时间之内’;‘小情人’误了约会时间,小伙子等了很久还不见她来,这就是所谓‘时间之外’。”“永恒,刹那,刹那,永恒”,短短的几个字,就把“我”充满期待的热忱展露无疑。

诗人的等待中充满了幻想的幸福。痴等的小伙儿想到了伊人的清芬,“摇一柄桂桨,在木兰舟中”;想到了伊人的小手,而那手又是“应该采莲的手”。《汉乐府》说:“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你想想,诗人的“你”去采莲,那是多么可怜可爱的江南小女儿;诗人的“你”的手去采莲,那弄莲子的手又该是多么玲珑、纤长。

在余光中的诗作中,莲的意象曾多次出现。诗人崇尚莲的美丽与圣洁,因此,莲既是具象的实物,又是美与理想的综合。理解了这一点,我们也便知晓了诗作中为何把约会的地点安排在黄昏的莲池边。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一样,等待中的美人从红莲中幻化而出,“摇一柄桂桨,在木兰舟中”,妩媚动人,艳若天仙。莲花与情人的清芬之气,使“我”如痴如醉,物我两忘。如果不是瑞士表悄悄地告诉“我”七点已到,“我”真不知会沉迷至何时。写到此处,诗人笔锋陡转,美人在时钟指向七点时翩翩而来。按常规,诗人应把幻觉的幸福在“我”与情人的拥抱和热吻中化为现实。然而诗人匠心独运,出其不意,写“我”望着姗姗而来的美人,仿佛看到了一朵红莲。姜白石词中婉约的韵律像叮咚作响的清泉缓缓流进“我”的心中。诗作至此戛然而止,但余绪未了,让读者久久走不出诗境、诗情。

余光中是拥有古典传统的现代诗人,善博采众家。《等你,在雨中》,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它有着杜牧的清绝,姜白石的深情;有李贺的瑰丽,李商隐的情才。这首诗将刹那与永恒相交叠,在红莲的芬芳绚丽中烘托诗人的一往情深,烘托了中国文化的深情优美。《等你,在雨中》写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缠绵蕴藉、温婉含蓄的语言,加上回环复沓手法的巧妙运用,建构出一种浓丽典雅的艺术风格。

凤儿

——郑单衣

今夜,我贪婪的凤儿是只狐狸

她爱我时,犹如夏季

香水洒过五遍,凤儿的头发轻盈若许

这别后的小手总是温软纤细

几日不见,竟如此芬芳迷离

此地是他乡,夏至也照样清风徐徐

这会儿,我见她饮下凉水。再往后

又点数颈项上的黑闱

入夜时,灯笼微胖,近在咫尺

本文链接:https://www.832212.com/shici/20230403/63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