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写作范文、写作素材
每天为您分享优质范文素材!

【网络中国节·清明】人间有情天有情,了解清明,读这6首最经典的清明节诗词

一、最经典之作的冬至唐诗

我们在这六天追忆祖先,以之感恩。我们在这六天,郊游投壶,以之对美好未来的喜爱。

当冬至来临时,诗人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下面6首最经典之作的冬至唐诗,一起来看看古人冬至节都是怎么过的吧!

传诵最广的冬至诗:冬至盛夏雨争相,四邻欲猛推。

《冬至》

唐·白居易

冬至盛夏雨争相,四邻欲猛推。

赤子酒家何处有?牧羊人季路红桥。

正是冬至端午,诗人白居易平路之时,不偶遇雨,争相的清风,如唐婉一般,婉转。路上的行人都是感伤失意的。

冬至便携式寂寥之感,这六天,人人都在怀念消逝的亲友,而只身放行的白居易,遇到旭光,唐婉更重。

全篇色彩清淡,心境滩鼠,历来广为传诵。那些只身放行的人,每六天都是冬至的心境吧!

伤感的冬至唐诗:道者千古知谁是,满眼田园共一丘。

《冬至》

宋·苏轼

端午冬至聚花笑,安倍猴足鼠棕斑愁。

雷埃屈里汝愚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王侯。

道者千古知谁是,满眼田园共一丘。

这一年,因为“元祐倾轧”,苏轼连累,处境不佳。冬至节时的心境自然就不好。

冬至端午,短蕊李白,可苏轼看到长满杂草的墓穴,却感叹道:墓穴里的人是富贵愚蠢还是贤明廉能,至今又有谁知道呢?现在留下来的只不过是满眼乱蓬的野草而已。

心灵消逝,是最容易勾起人的感叹的。当所有心灵归于尘土时,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

最自在的冬至:昨天天真烂漫乞新火,晓窗分与念书灯。

《冬至》

宋·加职偁

紫霞学究过冬至,春水Alzonne似野僧。

昨天天真烂漫乞新火,晓窗分与念书灯。

加职偁的冬至节有些凄凉,没有花供我欣赏,没有酒供我狂吼,于是,他向隔壁老妇偷来了新火,专注的看书。

古代寿宫多困窘,有时无从发泄他们的愁闷,只能借念书来暂时打发时间,追求精神上的富有来抵消物质上的贫困。

人总有困窘的时候,如果他们不消弭痛苦,谁会来帮你呢?人总是要他们治愈他们。

最深情的冬至:感伤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风入松·听风听雨过冬至》

宋·吴文英

听风听雨过冬至。愁草瘗花铭。

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

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

感伤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冬至节来了,凄风苦雨,吴文英故地重游,却再也找不到爱人的身影。

园中再也未见穿着鸳鸯绣鞋的玉人过来,这多么令人感伤伤心。那幽静的台阶上,一夜间长出的苔藓便已青青。

对于相思者来说,每六天,都是思念的日子,冬至节更甚。

最豁达的冬至: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冬至》

宋·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冬至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冬至节,有人悲伤,有人豁达。

南北山上的墓地,都是忙于祭扫的人。黄昏时,静寂的坟场一片荒凉,独有狐狸躺在坟上睡觉,晚上归家儿女们在灯前欢声笑语。人生本来如此,今朝有酒就应今朝醉,百年之后就连一滴也带不到地底。

人生百年,如白驹过隙,与其伤感,不如放声高歌。

最欢快又伤感的冬至:冬至天气醉游郎。莺儿狂。燕儿狂。

《江城子·冬至天气醉游郎》

宋·秦观

冬至天气醉游郎。莺儿狂。燕儿狂。

翠盖红缨,道上往来忙。

记得相逢垂柳下,雕玉珮,缕金裳。

春光还是旧春光。桃花香。李花香。

浅白深红,一一斗新妆。

感伤惜花人不见,歌一阕,泪千行。

冬至节,不仅是祭扫的节日,更是郊游的节日。

晴朗的天气陶醉了外出游玩的少年郎。黄鹂和燕子都肆意地飞舞。车马和行人在大道上往来匆忙。还记得我们在垂柳下相逢,戴着雕刻的玉佩,穿着整齐精致的衣裳。

人,真是矛盾,总是在最快乐的时光面前,想起那伤感的事情。

二、冬至节的来历传说

冬至这种敦促春耕的节气,是怎样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的呢? 这与此前六天的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

相传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让他们的儿子奚齐继位,设毒计谋害了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跟他一道出奔的臣子中有一人叫介子推。

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他们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给重耳吃。十几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

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的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便让他御林军上山搜索,但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便会他们走出来的。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一阵哭拜,安葬遗体时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洞,洞里有 一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冬至。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冬至复冬至。”

晋文公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六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

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冬至柳”,又把这天定为冬至节。

三、冬至节的各种习俗:

1、扫墓。

冬至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冬至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墓穴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直到今天,冬至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然盛行。纪念先人,慎终追远,追忆先烈,展望未来,共创幸福美好未来,是我们祭扫的主题。

2、郊游,又叫春游。

古时也叫探春、寻春等。按阳历来说,冬至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盛夏,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云淡风清,春和景明,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况是冬至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冬至郊游的习惯。

3、吃寒食。

原始社会,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回三月,正值改火的盛夏,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

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4、荡秋千。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妇女儿童所喜爱。

5、投壶。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这是古代冬至节时人们喜爱的一项运动。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6、放风筝。

每逢冬至盛夏,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他们带来好运。

7、插柳。

冬至节民间有插柳习俗。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

杨柳有强大的心灵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8、拔河。

拔河早期叫“牵钩”或“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

唐玄宗时曾在冬至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冬至习俗的一部分。

9、植树。

冬至前后,春阳照临,旭光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冬至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冬至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链接:https://www.832212.com/shici/20230403/63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