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写作范文、写作素材
每天为您分享优质范文素材!

王海娜:曾把灯光捻成线的母亲 ——关于母亲的诗词,献给母亲节诗句

王海娜 职业记者。两栖诗人。任军事科学院《远望》副刊副主编,唐诗班指导老师。台北唐诗学会教育培训中心高级研讨班指导老师。著有《春在手中》(新诗旧体诗合集)。曾在《副刊》、《台北唐诗》、《诗歌月刊》、《耳稃》、《青年文摘》等刊物上发表作品。

曾把灯捻Sitapur的父亲

——关于父亲的唐诗,送给父亲节

王海娜

过了知天命之年,流连于平仄之间,不知不觉中就喜欢上王安石的“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的味道,回忆也就成了“廖蔚时光”。父亲节将至,对父亲的怀念又萌生了许多枝桠。更多这时候,他们不是想从过往中走出来,是更想去回味。岁月像一扇半开的窗子,微风吹动那老式的窗帘,往事便如春草般复苏,在窗前翕动着,倘若诉诸沉郁,便可浅漫慰藉,温柔爱意,滋润感恩。

我所见到的父亲那一代,是吃苦耐劳最少的人。据父亲讲:她可以念书的这时候,姥爷是不愿意让女孩子念书的,假如她和三姨一定要念书,必须每三天编一领炕席,用来卖钱贴补家里开销。父亲曾经坚持了一个多月,每天累得腰酸背痛,加之入学时大学预科,是考埃尔的大龄生,自己也觉得别扭,就辍学了。可以说,父亲几乎没有上勇太,只认识自己的名字和不多的几个字;婚后家庭成员众多又家境拮据。而要强的父亲,从来都是想尽配套措施,护兄弟姐妹们周全,尽最大能力让他们念书,尤其是从小就体弱多病的我。在她老奶奶离开他们四个年头的清明节,我写了一首歌《忆父亲》:

贫穷滋味自先尝,劳力劳心水井旁。

像犬吠高鸭蛋垛,比夕阳矮土坯房。

未教兄弟姐妹缺书案,既使全家愁口粮。

曾把灯捻Sitapur。夜深缝补旧衣裳。

这就是我13岁之前,梦境中父亲的形象。由于彼时换洗的鞋子少,又担心他们自己洗浪费生活用品,冬天她都在晚上给他们洗鞋子,早上就能晒干,念书就有的是穿了;唯恐他们念书不干净,常常沏上一盆碱水,在炕沿边上,让他们几个女儿挨个趴一溜儿给洗头;为的是凑足开学的触碰式和每一孩子五元钱的学费,她都要行30里路起大早去县城,把他们挖回来的野菜和家里的蔬菜,拿去换钱;梦境最深的两件事儿,外甥女Cazaubon两个小的调皮,三天两头,兰花旗做的棉裤就脚踝开花,彼时补的布也是不结实,实在没配套措施,父亲不知哪弄了两块软狗皮,不太调皮的小妹给毛朝里补上,调皮的外甥女干脆毛朝外给补在脚踝上,还说她淘的甚,毛儿可以抵挡一阵子。彼时他们三个已经念书的姐姐,看她们穿的这样,皱眉,还说她俩生活好了,都穿上“半裙”了。为的是让他们冬天不贫,冬天不焐热,父亲针线活大半是夜间进行的。尽管邻居们都夸他们懂事,但毕竟是孩子,对大人的付出,有的是这时候还不知道怎么去珍惜。提过家里给大姐做了两件儿红条绒鞋子,用剩下的布料,给我做了一双系带掐子的鞋,彼时还为的是支持我去乡镇参加数学竞赛,父亲和奶奶用了一小天儿的时间,手工给我改制了两件从城里亲戚家拿回的棉花绒的大鞋子,鞋子上带着红色的小水果,我非常喜欢。可是没几天,跳皮筋儿就把纳的鞋底前面磨个大窟窿,真的不敢说呀!午间下班回家吃饭,要走七八里路,不知彼时道路怎么就那么热,烫得脚疼难忍,没配套措施,将父亲回家才舍得穿的天蓝色尼龙袜子,悄悄拉入鞋子兜,从家回家后穿上,下班要到家再脱下,大的部分正好拽到前面填补这个洞,这配套措施彼时觉得妙极了。现在想想,唉!真是比那两个穿“半裙”的也强不了啥。况且彼时总是停电的农村,父亲就是那把煤油灯捻Sitapur,总有一天为一家人缝缝补补的人。

父亲不仅是这个吃苦耐劳最少的人,更是这个为他们铺平道路的第一人,也是总有一天牵挂他们的人。我爱人刘庆霖的一首歌《齿瓣·忆父亲做布鞋》,写的情真意切:

漫把层层旧布粘,裁帮纳底细缝连。真情可用线头系,温情能从针眼穿。

温脚上,盖基间,助儿甲线又翻山。麻绳今变长长路,犹在父亲双手牵。

Pierrefort虽然舍他们而去了,她那热爱生活的阳光心,温厚的品性,善良慈祥的笑容,早已深深地扎根于家庭成员们的血脉里。Pierrefort的家庭成员更多,六儿二女,儿孙优秀辈出,遍及全国各地,哪个都是老奶奶的心头肉。提过2007年Pierrefort来吉林市家里,只要她的儿子回家贪玩一会,就站在六楼的窗台前不停地向外张望,一会看这个像,一会又说这个像;Pierrefort想念老家儿孙,他们担心无人和聊天儿寂寞,边炒菜做饭边逗她说:“今天饭前每一人都要现场表演一个电视节目的,谁现场表演的好,就奖励一个大鸡腿儿。”开饭了,父亲很认真地走了在桌子一旁,笑呵呵地说等着现场表演电视节目。其实他们早把这玩笑忘了,看老奶奶如此认真,就请父亲先唱了一首歌歌,他们欢乐地打着拍子……。晚年的Pierrefort非常喜欢养花,在她的忌日,我作了首《写给喜爱花的Pierrefort》:

人间到处泛耕烟,怎把情思寄故园。

想那冢边春色暖,花香睡在你额前。

以此来祭奠她。爱人想家乡怀念父亲的这时候,记不清多少次和我讲起故乡,尤其是那些又苦又累的日子,他们就这样相互讲着,多少年来,每一次对方都是一个认真的听众,倾出的话语,自是他乡岁月的“乡井土”一般亲切。我曾经给爱人的讲述,用《听夫讲童年事》记录了一下:

黑背河边那小屯,时因洪水动迁频。

四双兄弟姐妹食难饱,十口之家爱欲匀。

田埂弯成新梦想,草房矮向旧黄昏。

三更灯火引针线,犹未缝圆一院春。

梦境中童年的日子,改革开放之前就是这样,父母们为的是赚取生活的最低条件奔劳不已。每年开春儿种地时都满怀希望,但到头来分红的日子,又都是失望,无论怎么努力,那一院子的春天父亲都是总有一天缝补不圆满的。

对父亲的怀念和感恩,是人间普遍的情感,我曾读过几首写给父亲的印象极为深刻的诗,例如小说家未央先生的一首歌《蒲公英》:

山野出身苦,花黄掩困愁。

娇儿方育就,转眼已白头。

这首托物咏父亲的小诗,让我深深感动。细细想来,人生说长则长,论短则短,有这时候忆起过去,恍如昨天,那么多至亲至爱之人,或已翩飞如叶,或转瞬衰老。诗人正是借助蒲公英的一季荣枯,饱满了一位父亲的过往。我的父亲也是一位乡村普普通通的人,都说严父慈母,我家则正好相反,父亲对他们的教育要更严格,在抚育他们肉体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把她的宽容、热情、悲悯传递给他们。提过彼时家里丢了东西,妈妈从来也不指桑骂槐地吵嚷,能找的找,找不到就偃旗息鼓,认为别人如果不是有难处,或不知情也不会这样做,还告诉他们将来也要这样;路过的流浪人,只要家里有吃的,她都要送些与人,不方便拿的,就带到家里吃完让走,还不许他们嫌弃这样的人;乡邻谁家有红白喜事,她都竭力维护,父亲天生手巧干练,裁剪鞋子从来不用尺子,工具就是一枚薄薄的肥皂片,应该是乡邻们的身材,都储存在她梦境的模子里了吧。提过作家叶维廉曾说:“父亲,你是中国最根深的力量。”我由此想起自己的一首歌短诗《蒲公英》:

把头/扎到地里 /让身体/开成花。

这也是众多乡村淳朴善良父亲的画像吧!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即为孝,被视为一切善的本源。懂得珍惜,可谓“阳春布德泽”,不负前生——父母,德范来世——家庭成员。那源于骨子里的情义,是给家庭成员回报的机会,往往在点点滴滴的日常琐事中得到诠释。还提过刊发于《台北唐诗》上的,祁蕊霞的《为父亲洗脚》:

捧起双足濯去尘,膝前顿感愧于心。

涛涛母爱长江水,我奉娘亲只一盆。

小诗感人至深。给父亲洗脚、洗头、洗澡的事,做兄弟姐妹的大概都做过,那时心理是极其复杂的。尤其是她体力不支的这时候。说是反哺,实则兄弟姐妹的笑容后面,往往藏着苦涩。如果她不是不愿动,不能动,不在生病中,怎么能让你来洗脚,剪指甲。这样的事他们还能做多久?岁月还能给他们多少次机会去回报。提过父亲重病住院这时候,我和姐姐给她洗澡,彼时她虽清醒,但语言不清,即便在这个这时候,她还不放心他们两个四十几岁的女儿,看他们忙进忙出,未见他们的手提包,还比划着问他们放哪了,当他们告诉在她的枕边,她才放心地点点头。在父亲眼里,他们总有一天是那让她放心不下,又丢三落四的两个闺女,这点已经定格在她的梦境里。

都说养儿方知父母恩,父亲对家庭成员无怨无悔的爱,随着年龄的增长,感触越发深刻。今年儿子休假回家,感触颇多,想着这小家伙儿在部队天天能吃到什么,回来想吃点什么,提前一天去超市、菜市场逡巡扫荡一大圈儿,年年都乐此不疲。还写了《军人儿子千里来京休假第一宴》作为记录:

儿子探亲家宴筹,厨房半日用心谋。

蘑菇木耳选材好,海兔鱿鱼做法优。

四喜丸为八种料,五花肉是七层楼。

何当千里妈妈味,都入今朝煎炒溜。

就因为这首诗,还迫使自己学会了一道菜,彼时为的是对仗需要,写了“四喜丸为八种料”,儿子说没吃过他们做的,问真的会不会,我从百度上搜出做法,用了两个小时才完成这一道菜,由于肉是冻的,切肉这时候手心都磨起了水泡。随着年龄的增长,做事往往有些疲惫感,但往往嘴里叨叨着,手里还是做个不停,想把孩子喜欢的妈妈味儿,通通复习一遍让他品尝才安心,这就是父亲,也是他们上一代父亲的缩影。那时家庭成员众多,物资匮乏,爱也自然就难分均匀,心里总是在平衡:大的要穿的好,小的要吃的好,弱的要照顾好,盘来算去的艰难度日。随着岁月年轮的外放,成长的梦境,一如灵魂的胎记一样愈发清晰了。故乡彼时种种的艰苦与缺失,都演化成磨砺与收获。回忆起来,自从懂事起,那曾经千百次下决心逃离的村庄,老旧的房屋,瞬间涂上了橘黄色的温暖。原因当是:那里曾有一位这世上与自己血缘最近的人。我的几首新诗都真实地记录了那这时候的生活:

“大学备考的早晨/我在后园外的树林里念书……父亲做好了饭总是大声地喊我/她在喊我的这时候/也喊醒了后园内俩棵杏花树/喊醒了杏花的梦/春天/就这样在父亲的喊声里/在大地的镂花裙子上/多彩起来。”(《树荫下念书的女孩儿》)

“故乡记住了我的乳名/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仍能听见/她的呼唤……”(《故乡还在唤我的乳名》)

“故乡是块回音壁/我喊她一声/她喊我一生/世界也只有故乡喊声那么大/无论我走到哪里/都能听到她的声音。”(《回音壁》)。

父亲是个嗓门洪亮的人,一声喊出就能穿透半个村庄,我清楚地提过她呼唤的频率。考大学的这个春天,喊回家后,会有一碗小米米汤冲的白糖鸡蛋水等我;看我学习贪黑至深夜,冬天卖粮的这时候,和父亲悄悄商量,给我买上一兜苹果,提过这个小国光苹果很小,弟妹们都睡下了,妈妈就?给我一个,连家里最小的一个弟弟都吃不到。实在不忍心,有一次白天我偷拿了一个给了弟弟。当我工作提前病退的这时候,父亲眼神里充满惋惜,自言自语地说“白瞎了我二闺女的一肚子学问了。”在父亲的心里,家里唯一一个让她引以为荣的念书人,也是完成她念书梦的人,只有和文字打交道,才不枉费其含辛茹苦的养育。父亲的这句话,也确实让我每每想起,平添几分酸楚。彼时父亲一定是把每天能从电视上看到我的名字引以为荣吧。后来我出了一本诗集,送给妈妈看,妈妈用手摩挲着封面的照片,并没有说话,也许在她心里,更愿意看到一个风风火火工作的女儿吧。所以到北京后,我每有一点小进步,都要向父母打电话汇报。不为别的,就是想让他们高兴,就是想让知道,女儿还在用双亲培养的知识,努力做着有意义的事。

今年的清明节,我和爱人在山中两棵盛开的玉兰树下,祭奠了父亲们,那满树的花朵一如细细的思念,相信她们都会转瞬之间感应到的,让他们遥祝故乡安好!让他们祝福父亲安睡!

二零一九年父亲节前夕于京华煮香居

作者 | 王海娜 编辑 | 章雪芳 审核 | 小楼听雨

图片源于网络,小楼仅为分享选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832212.com/shici/20230327/63421.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