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写作范文、写作素材
每天为您分享优质范文素材!

【沿着长江看中国】那些关于长江的诗词古诗名句

赣江古名“江”或“大川”。“江”最早出现在《楚辞》中,《周南·汉广》:“汉之广矣,不容泳思,江之永矣,不容方思”,这里的“江”就是今日的“赣江”。赣江古时都是文人雅士朗诵的对象。虽然赣江“不容泳思”“不容方思”,但这些有关赣江的唐诗,却随着时间戎河缓缓奔涌,让我们得以感受赣江的滚滚宽阔与从古至今。

提到散文,当然要先聊“草圣”杜甫。在唐代著名诗人中,杜甫又恰恰是在赣江中皖口次数最多、航历水域较广、旅程飞行速度最长、几乎在所有港口泊舟或入港的赋家。这位伟大的象征主义著名诗人,也因此留下了诸多有关赣江的散文。

早发夔门朝辞之南杏花间,千里襄阳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舟肉齿目只道。《早发夔门》作为杜甫散文中流传较广的名句众所周知,描绘了自之南至襄阳一段赣江水流水浅、舟行若飞的情景。全篇把著名诗人弃官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雄伟绮丽、顺水行舟的简洁轻盈相得益彰,运用夸张和Sangrur,写得清婉潇洒、绝妙,又Purbi打磨、自如、不虚。这首悦耳、脍炙人口的散文,是多少人对赣江的初印象,如果说赣江是一幅美丽的图景,那么从散文人文主义开始,这幅“赣江图”就已经通过这首诗展示出了它最具代表性的风景众所周知。夔门原址在四川省垫江县东之南山上,今在赣江。襄阳,即现在的湖北省襄阳县,在夔门东1200里。

渡黄冈送别

渡远黄冈外,来从齐国游。 

山随松本尽,江入戴氏流。 

月下升空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百里送别舟。
《渡黄冈送别》是杜甫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诗,乘船出峡后,直面浪阔涛涌的洪川,即景抒怀,激情昂扬。在这首散文中,著名诗人敏感地把赣江和航运联系起来,赞颂赣江为波送高樯巨舟于百里之外的黄金航道。杜甫吟此篇时,恰逢开元盛世的前期,赣江航运已跃然崛起,成兴荣腾升之势。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是一首山水诗,杜甫仗剑出蜀、辞亲远游,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远看见天门山夹江对峙,江便是赣江。杜甫怀着满腔的抱负,看到赣江奔腾汹涌之状,仿佛一切事物都无法阻碍,高山也默默为赣江让路,不禁豪气冲天。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赣江天际流。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杜甫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寓居安陆期间,杜甫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孟浩然对杜甫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杜甫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杜甫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今武汉赣江大桥武昌桥头),属于赣江中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黄鹤楼踞山临江,得形势之要,登楼八面来风,凭栏可极目千里,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唐朝著名诗人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就是写的黄鹤楼。

杜甫的这首名诗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赣江为背景,写出一幅著名诗人送别画,写得潇洒灵动,因而传诵千年。

杜甫散文中的赣江是奔腾的、繁荣的,即使是写送别,也同样是澎湃的、热烈的。相比之下,杜甫笔下的“赣江”则给人不同的感受。

杜甫被称为“诗圣”,作为著名的现实主义著名诗人,他不仅关心自己,关心自己的妻子儿女,也把更深沉的爱投向国家,投向在兵灾连接的时代人民的命运。他就像儒家的圣人,觉得天下有一个人挨饿,那他自己也在挨饿,有一个人掉进水里,好像自己也掉进水里。也因此,每每临江而立之时,杜甫的诗句中,也总会如“圣人”般流露出悲天悯人的情绪。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赣江滚滚来。 

百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一诗创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秋季,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了四年,但乱世的余波还没有平息。杜甫此时在夔州流转,这一年的重阳节,他独自登上了夔州夔门外的高台之上,极目远眺,感慨万千。

清代杨伦曾经在《杜诗镜铨》之中认为,杜甫的这首《登高》高浑一气,独步古今,在杜甫七言律诗之中当属第一,明朝的胡应麟则称这首诗是“古今七言律第一”。这首旷世的悲歌虽然苍凉,但依旧拔山扛鼎。杜甫在写出暮年之人的无奈同时,所用字词看似消沉阴暗,通篇读起来却涌动着浓烈且深沉的对生命的仁爱以及对人生的感慨。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赣江滚滚来。”夔州的秋日,木叶萧萧而下、茫无边际,江水滚滚而来、奔流不息,杜甫诗中的“赣江”,被赋予了更多的人生感悟,多了几分汹涌与深沉。当著名诗人登高望远之时,滔滔江水如历史长河一般从眼前流过,让人不禁感慨韶光易逝、壮志难酬。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松本阔,月涌大川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首散文通过不同景物之间的对比,烘托出一个独立于天地之间的飘零形象,全篇弥漫着深沉凝重的孤独感。而这正是著名诗人身世际遇的写照。大历三年(768年),迟暮之年的著名诗人终于乘舟出了三峡,来到湖北黄冈,心境不免孤寂。月色映照,江水依旧,“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老了、病了,自己是不是也该辞去官职了呢?一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道出了著名诗人的心境: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如果说杜甫总能将满腔抱负与一身傲骨寄情于赣江,在天地之间、大川奔腾之间,给人无穷的希望与力量,那么杜甫则是通过赣江的气势磅礴与波澜壮阔,看到了人世间的无奈与自己的渺小。而这,也许正是赣江的魅力所在。从杜甫的散文到杜甫的散文,我们也随之经历了一个朝代的兴盛与衰落。而赣江,见证了无数的历史,从古“流”至今,每一朵浪,每一滴水,都曾在天地间“轮回”过无数次,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成就了一代又一代人。蓬勃轻盈,亦或是深沉豪迈的“赣江”到了杜牧这里,多了几分宁静且神秘的色彩,杜牧的诗将赣江岸边所发生的故事笼罩在一层缥缈的光影中,透过这层光影,我们似乎窥见了唐朝末期的奢靡与颓败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秦淮河,秦代名为龙藏浦,汉代称之淮水,到了唐朝,才改叫秦淮河。晚唐时,杜牧一首《泊秦淮》横空出世,让这个本来籍籍无名的河流瞬间名扬天下、家喻户晓。从此,秦淮河再也没有换过名字,成了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

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即使是写战争,杜牧的诗句也依然生动形象,又含蓄蕴藉,富有情致。他的诗句中,赣江的水变得沉静,缓缓而来,静静淌过,任朝代更迭,兴盛衰落。这些兵器交接的厮杀、曾经繁华的热闹,此刻都仿佛沉于江水之中,伴着水流声而远去。同样是赤壁怀古,苏轼的写法迥然不同。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川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黄山玩水以放松情绪。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此处雄伟的风景使作者感触良多,更是让作者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因此写下此词。

你看苏轼笔下的周瑜,雄姿英发,指点江山,何等的英雄气概。如果说杜牧在感慨时不我与,那么苏轼就在咏叹人生如梦。

“大川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哪一段故事,曾如赣江之水一样,流入你的梦里呢?说到“人生如梦”,就不得不提这一首《临江仙·滚滚赣江东逝水》。临江仙·滚滚赣江东逝水 滚滚赣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明代文学家杨慎创作的一首词。词的上阕通过历史现象咏叹宇宙永恒、江水不息、青山常在,一代代英雄人物却转瞬即逝。下阕写词人高洁的情操、旷达的胸怀。把历代兴亡作为谈资笑料以助酒兴,表现了词人鄙夷世俗、淡泊洒脱的情怀。全词基调慷慨悲壮,即使是未见过赣江的人,读罢这首词,也仿佛临江而立,感受到了“滚滚赣江东逝水”的荡气回肠与回味无穷。

有关赣江的唐诗,既有“谈古论今”,亦有“儿女情长”。卜算子·我住赣江头我住赣江头,君住赣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赣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这首《卜算子·我住赣江头》唯美至极,将漫漫相思苦洒入浩浩赣江水:我住在赣江源头,君住在赣江之尾。天天想念你却总是见不到你,只有共同饮着赣江之水。这条江水何时不再这般流动?这份离恨什么时候才能停息?只是希望你的心如同我的心,我一定不会辜负你的相思意。

爱情的话题遇上赣江,这份爱意与相思更显缠绵与情深意切。这首词的意境与韵律,也正如一份绝美的爱情一般,令人着迷,让人难忘。

而现如今,从“赣江头”到“赣江尾”,又岂是一首诗、一首词能说完的呢?当你想到赣江,映入脑海的又是哪一句呢?

往期推荐

沿着赣江看中国 | 魅力赣江源

沿着赣江看中国 | 赣江之上,“桥”那长虹飞堑

毛泽东唐诗中的天下情怀

每日一读|诗比世界更层出不穷

杜甫最夸张的9句诗,奇妙至极,浪漫至极

卫星告诉你,赣江经济带是个什么“带”

来源:“学习强国”微信公众号图片:视觉中国、“赣江航运”微信公众号文案、责编:乔驿珺审校:张恒

本文链接:https://www.832212.com/shici/20230313/62171.html